|
当“警察蓝”遇到“生态绿” ——惠安黄塘派出所筑牢基层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防线 在泉州次中心城市圈的生态新城镇——惠安县黄塘镇,一片“警察蓝”与“生态绿”交织的守护画卷正徐徐展开。作为省级试点小城镇,这里坐拥69.8平方公里的生态沃土,44.1%的森林覆盖率让绿意盎然,黄塘溪蜿蜒流淌,聚龙山麓草木葱茏。惠安县公安局黄塘派出所,这座“一级公安派出所”兼社区警务工作规范省级联系点,自2024年起,以“安民”五星级智慧警务室为支点,撬动生态警务与社区警务深度融合的杠杆,为这片生态宝地筑牢基层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防线。 织密生态安全“防护网” 黄塘溪的粼粼波光下,暗藏着破坏生态的暗流;聚龙山的茂密林海中,偶尔响起不和谐的伐木声。惠安黄塘派出所深知,精准打击是守护生态的“第一防线”。他们充分发挥社区警务“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构建“情报导侦”实战体系。民警化身“生态侦察兵”,深入重点水域、林区和矿山,像猎手般捕捉违法犯罪的蛛丝马迹。 “诶,这块地是什么时候被谁挖空了?挖空了是要做什么呢?”2024年11月,该所社区民警下乡走访时发现,下坂村山门坑自然村一处空地植被、沙土被挖空。经核查,该区域并无施工项目,民警立即上报。该所发挥“两队一室”功能,综合指挥室调取公共视频,社区警务队走访调查,案件办理队跟进取证,迅速抓获犯罪嫌疑人郑某民。经查,郑某民未经批准,以土地平整为由非法采矿,目前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在打击生态犯罪的战场上,黄塘派出所并非“单打独斗”。他们与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签订警务协作协议,建立起“情报共享、问题联治、案件联办”的常态化机制。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涉林涉湖案件线索;每季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重点区域进行“拉网式”清查。这种“攥指成拳”的协作模式,让生态保护从“公安独唱”变为“部门合唱”。 构建生态守护“共同体” 走进惠安县黄塘镇聚龙小镇,“河湖长+警长”“林长+警长”的公示牌格外醒目。牌上不仅有责任人的姓名、电话,还标注着责任区域和管护目标。这是黄塘派出所推动生态警务融入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该所将警务网格与生态网格“双网融合”,每个网格明确一名民警担任“生态警长”,与河湖长、林长形成“三位一体”的管护体系。 清晨六点,护林员老陈背着巡护包出发了。他的手机里下载了“生态警务APP”,沿途发现的每一处隐患都能实时上传。在聚龙山脚下,他遇到了正在巡逻的民警小张,两人结伴而行,仔细检查防火隔离带的状态。像这样的联合巡防,每天都在黄塘镇的山水间上演。60名民警辅警、护林员、网格员等组成的生态警务团队,分成若干小组,穿梭于山林河道之间,开展防火巡查、水质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这种“网格覆盖、责任到人、联动处置”的模式,让生态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实现了问题“发现早、处置快、解决好”。 打造生态管控“智慧眼” 在黄塘派出所的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全镇的生态监控画面。无人机操作手小朱正操控一架无人机,对黄塘溪流域进行高空巡查。 “看,那个滩涂上有几个人影,放大看看。”随着镜头拉近,画面中出现了几名正在垂钓的市民。小朱通过无人机喊话功能提醒:“这里是饮用水源保护区,禁止垂钓,请尽快离开!”听到警示,垂钓者纷纷收拾钓具离去。 科技的力量,让生态管控如虎添翼。黄塘派出所将智慧警务融入生态治理,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监控体系:无人机负责高空巡查,填补人力巡防的盲区;视频监控覆盖重点水域和林区,实现24小时不间断值守;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水质、火情等数据,一旦触发预警,系统自动推送信息至责任民警。 从“人眼巡查”到“智能监测”,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科技赋能让生态保护实现质的飞跃。如今,惠安黄塘的青山绿水间,科技的力量正化作无形屏障,守护着一方生态安全。 培育生态保护“心力量” “大家知道吗?非法捕捞野生鱼类可能触犯刑法……”在警民恳谈会上,黄塘派出所民警小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生态保护法律知识。台下的村民围坐在一起,不时提问交流。这样的场景,每月都会在黄塘镇的各个村落上演。 黄塘派出所将生态宣传融入“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通过警民恳谈会、法制讲座等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为了让宣传更接地气,民警还自编了“生态保护顺口溜”:“山林河湖是宝藏,破坏生态要遭殃;垃圾分类莫乱扔,绿色生活才健康……”这些朗朗上口的语句,被制作成宣传海报张贴在村口、社区,印在环保购物袋上发放给村民。 今年以来,该所已开展生态宣传活动8场次,发放资料300余份,张贴标语50余条,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