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临就业季,某出租屋内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被告人张某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将刚在校园为学生办理的4000余张手机卡批量导入第三方平台,在平台上注册大量APP账号并出售。 “当时,每注册并出售一个APP账号就能获利5-40元,这些信息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被反复倒卖。”承办检察官在卷宗里标注的这句话,揭开了这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的序幕。这起涉案金额高达87万元的案件,敲响了建宁检察机关守护公民信息安全的战鼓。 利剑出鞘 刑事附带民事的法治重拳 2023年6月,被告人饶某自行联系当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公司的工作人员到昆明艺术职业学院、航空旅游学院等学校为学生办理手机卡,手机卡办理后未直接交给学生,而是被饶某以“销三无”等为借口收集,后提供给被告人张某使用。张某收到手机卡后,在第三方平台上注册大量APP账号并出售,使用完毕后再发还给学生。 “这些手机卡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在法庭质证环节,公诉人展示的物证触目惊心:成箱的实名手机卡、“猫池”(基于电话的一种扩充设备,可集群插卡,并模拟手机收发短信)、数万条被破解的验证码信息。被告人饶某联系移动、联通的工作人员收购手机卡,张某则搭建技术团队在第三方平台大量注册APP并出售,两人形成“采销用”黑产链条。 案件办理过程中,建宁县检察院创新采用“刑民双追责”模式。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公益诉讼检察团队精准核算公益损害赔偿标准,最终追缴损害赔偿金40余万元。 “我们不仅要让违法者付出代价,更要让受损的公共利益得到实质修复。”副检察长宁绍荣在案件研讨会上强调。 未雨绸缪 政务公开中的“安全卫士” 2024年盛夏,一场特殊的“体检”在翠绿的山乡展开。公益诉讼团队举着相机,在38℃高温下穿梭于各村公示栏前。镜头里,某乡村务公开栏中粘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分配明细表名单中的身份证号码完整可见,惠民生态林补偿发放情况表里的银行账号未作任何处理。 “这些‘透明’的公示就像敞开的保险柜。”建宁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宁绍荣形容说。2024年8月,该院召开为期两个月的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并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对辖区内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分配等相关个人信息公开进行全面排查。同时,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学习宣传教育,严防履行职责过程中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经过两个月的专项治理,各乡镇依法履行职责,全面摸排辖区信息公开涉及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并及时对未采取去标识化或者隐匿化处理的情形进行整改,消除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等风险隐患。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制度层面。“如今走进各乡镇,看着阳光公示栏,我们感受到乡镇工作人员对信息公开内容的严格审查,也感受到他们加大了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既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又全力保护了公民个人信息不受侵害。”承办检察官如是说。 润物无声 普法路上的“数字护卫队” 从雷霆出击斩断黑灰产业链,到绣花功夫筑牢制度防火墙,再到春风化雨培育法治新生态,建宁县检察院综合履职、守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三重奏鸣曲”仍在续写。 “阿婆,快递单要这样撕碎。” “大哥,扫码领鸡蛋可能会泄露信息。” 三下乡期间,身着“检察蓝”的普法小分队乘着濉溪镇圩日集市的“东风”,手拿图文并茂的《个人信息保护手册》,向往来村民演示“信息防护七步法”,并用“荷塘密码”比喻公民信息、用“篱笆理论”等乡土话语解读法律。 今年2月开学季,检察干警在“法治进校园”活动中播放真实案例改编的微电影。影片中,高中生因出租微信账号卷入信息犯罪的情节,让两千多名师生深受震撼。互动课堂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信息防护盾牌”,稚嫩的笔触勾勒出法治的种子。 暮色中的检察干警们仍在研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规范》,政务服务中心的智能终端闪烁着绿色数据流,校园里的学生哼唱着自编的“信息防护拍手歌”——这幅动静相宜的法治画卷,正是新时代检察机关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生动注脚。 闽江源头,青山巍巍。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基层检察官用法治匠心编织的防护网,正默默守护着万千百姓的“数字家园”。这既是庄严的司法承诺,更是温暖的时代答案。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