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物是乡愁的来源。就像看到粽子,便会想起外婆,想起母亲,想到她们包裹粽子的手,想到她们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不论我离家多久,这些乡村记忆都不会减少。它们像是被制作好的标本,储存在记忆的匣子里,每到节日,就悄然鲜活起来。 小时候,我不吃粽子,一个也不吃。它的模样倒是怪可爱,青绿的箬叶裹着油亮的糯米,用棕榈树叶捆绑成一大串,悬挂在房梁上,一个个棱角分明、小巧俏皮。我不吃粽子的原因很简单也肤浅得很——太单调了。多数是白粽,就单单只有糯米,豪华版的也就掺一些豆子,再没有其他。 离家上大学,第一次吃到闽南的烧肉粽,一大块五花肉、半个卤蛋、栗子、香菇、虾仁……原来一个粽子——记忆中那个简单的粽子竟然能杂糅进这么多的味道,有些在我看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比如要吃时再淋上一大勺花生酱或者甜辣酱。 我的味蕾和认知都受到了冲击,记忆倏地被唤醒,肉粽的复杂多元让我迫不及待地去回忆小村的粽子,那简化到不能再简单的味道。那时的感觉很微妙,并不是当下就想吃,然而就是想念。这份想念让思绪变得敏感而奔腾,我从母亲包的白粽,想到她树皮般的双手,想到父亲刈稻时拱着的腰背,想到漫山的箬叶和随风起伏的稻浪……那些汗水湿透的日子,那些收割与播种,以及在泥土里埋下的种种幻想,被时间晒干,变成了父母亲口中的“秋收时”和“夏忙时”,变成一种食物煮熟时的味道。 我从没想过一个粽子能给内心带来如此波澜,我感觉到身体里有一股暖流在涌动,瞬间触及每一个细胞。那一刻,我本能地想亲近小村的一切以及一切和小村有关的食物。这些食物滋养了我的童年。最初的那些记忆像种子一样,早已深深植入内心深处,只等一个契机便枝繁叶茂。就像对小村的粽子,我那肤浅单纯的不喜欢并不影响我对粽子对小村端午应有的味道的判断。是的,它就应该是那个味道。当然这也不代表我否定其他地域的粽子,只是,小村用食物绑架了我的身体记忆,固执且真挚。一直到多年以后,我才会理解,为什么有些食物牢牢地占据着内心对世间所有味道的判断。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把这些食物归结为对母亲的依赖。当我明白这些的时候,我不再是那个不懂事的年轻人了。 每一个从乡村走到城市的人,首先要战胜的是家乡塞给我们味蕾和胃部的记忆,这些记忆便是乡愁,它们顽固,而且充满了我们记忆的角落。当我们在味蕾的碰撞间内心变得柔软,乡愁不再是一个抽象扁平的名词,它通过我们和食物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无形中抵制着其他我们并不熟悉的食物。这种抵制有时都很难被察觉,客观上我们是接受了,但心里终究被这些乡愁捆绑着。我们依赖这样的乡愁,我们喜悦于这些熟悉的味道,就像依赖父母亲对我们的爱一样。 然而,由于骨子里的内敛和深沉在作祟,我们不自知,不敢也不善于去表达热爱。食物不会强迫我们表态,食物不会主动要求我们必须要热爱养育了我们的它们。我们有时会逃离甚至拒绝那些滋养了生命的食物。比如我的母亲,她从不吃红薯,还有我的外婆,她对苋菜嗤之以鼻。在她们生命中的某个时期,红薯和苋菜成了活命的筹码,彼时单一的饮食记忆伤害了她们。食物是无辜的,人也并非无情。只是那些浓稠的黑夜,那些重复的鸟叫,那些让人无法忘记的饥饿与寒冷,都成了刻在身体里的刀痕。 端午临近,记忆的匣子被再次打开,依旧是那串寡味的白粽,还少不了一碗米粉和肉羹汤。当然,还有冬天的月光和夏天的狗叫,有慢的一切,包括时间,包括流水的速度、鱼的样子以及我们永远也走不出的乡音。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