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域协作织密解纷网 ——泉州市洛江区法院创新诉调对接机制实现劳企双赢 作为“晋江经验”的发祥地,晋江市民营经济活力澎湃,中小企业星罗棋布。然而,伴随劳动者维权意识提升,工伤纠纷增幅明显,尤其多发于未缴纳工伤保险的中小微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劳资双方常陷入“企业怕赔、职工怕拖”的双重困境,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如何实质化解这道难题,考验着司法智慧。 “工伤纠纷一头连着职工的‘救命钱’,一头连着企业的‘生存线’,必须打通壁垒,寻求双赢之策。”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瑞阳一语道破关键。正是在此理念指引下,2024年10月,异地管辖晋江行政案件的泉州市洛江区法院在泉州中院指导下,联合晋江法院、司法局、人社局等部门,创新打造“跨域+多元”工伤争议诉调对接新模式,为这道难题找到了“金钥匙”。 诉讼前端跨域“三共享” “过去处理晋江的工伤行政诉讼案件,常因信息不通、力量分散导致效率低下,当事人跑好几趟都未必能有进展。” 洛江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蔡斯哲坦言。 直面这一困境,洛江法院与晋江相关部门签订合作备忘录,常态化加强双城跨域协作,在诉讼前端实现府院信息、调解资源、审判指导跨域“三共享”,为化解纠纷打下坚实基础。 府院信息共享,让数据替人跑腿。该院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通过邀请晋江人社、司法行政等部门人员及调解员入驻,实现在线委派、委托调解,减少劳动者和企业维权成本,并在线上对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开展答疑指导,提供法律建议,有力促进执法规范化。 在此基础上,强化调解资源共享,聘请44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入驻平台,充实解纷力量,提升调解水平;加强审判指导共享,晋江法院在立案庭和各人民法庭设立专门审判团队,对工伤争议案件靠前指导调解、即时进行司法确认,给当事人吃下“定心丸”。 这些共享机制的落地,让双城协作从“纸上协议”变为“实际效能”。一起案件中,夫妻俩在同一工厂工作,妻子发生工伤事故,洛江法院在调解中发现二人还提起了未签订劳动合同要求双倍工资的劳动争议仲裁。为彻底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纠纷,洛江法院组织当地辖区司法所、劳务所、仲裁委等多方人员共同协调,最终将工伤及劳动合同争议一并处理,企业当即支付款项。夫妻俩感动地说:“没想到这么快就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太感谢了!” 诉讼中端解纷“三畅通” 工伤纠纷往往“剪不断,理还乱”,行政认定与民事赔偿纠缠交织,程序上的“肠梗阻”让当事人苦不堪言。“我们建立的工伤争议诉调对接新模式,核心价值就在于凝聚各部门合力,破解行政与民事纠纷交织的复杂问题。”泉州中院行政庭庭长丰兰介绍。 洛江法院有效整合信访接待、多元解纷、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资源力量,为劳动者和企业一站式提供现场调解、司法确认、答疑解惑等法律服务。 “通过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程序衔接无缝畅通,工伤案件的后续调解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当事人从签订调解笔录到领取人民调解协议确认书平均时长缩短至48小时内,解决了劳动者与企业调解过程中找不到人、找不到地方、疑心调解效力等问题。”蔡斯哲告诉记者。 调解过程中,该院确立“多元调解+司法确认”一站式调解模式,根据纠纷类型引导当事人选择先行调解,将案件委派分流至在线调解平台,指定联络人员并限时反馈调解结果。调解全程指导当事人相应举证,反映工伤行政确认、复议、诉讼案件审理需要,成员单位则及时向调解组织或调解员反馈新发现情况。通过畅通沟通渠道,确保了信息实时交互与工作协同高效。 在处理行政争议过程中,该院畅通部门协作,促成工伤认定行政争议及工伤保险待遇甚至劳动合同争议等相关民事纠纷一并处理,实现一揽子化解。 在晋江某陶瓷有限公司起诉晋江人社局关于第三人陈某工伤保险资格认定一案中,洛江法院行政法官发现晋江法院已先受理相关民事诉讼,遂立即与晋江法院、晋江人社局通过平台跨域共享信息、协同调解,实现行政、民事纠纷双轨并解,8天就促成当事企业与受伤员工达成协议。随即,晋江某陶瓷有限公司向洛江法院撤回行政起诉。 “止纠纷于前端,化矛盾于微澜”,这是洛江法院“人社+司法行政+法院”三方联动机制的一次生动实践,实现企业减负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双赢局面。 诉讼后端治源“三重降” 日前,洛江法院行政与生态审判庭在晋江法院巡回审判一起工伤保险资格认定案件,组织晋江各乡镇、街道从事工伤保险资格认定的40余名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庭审结束后,洛江法院、晋江法院、晋江司法局与晋江人社局就工伤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如何深化落实进行座谈。 庭审观摩明规范,座谈交流促提升。这场巡回审判与专题座谈,是该院推动工伤纠纷源头化解的一幕。 “把功夫下在源头,让纠纷少发生、不发生,才是治本之策。”李瑞阳道出了工伤争议诉调对接机制的深层考量。基于此,洛江法院强化执法与司法领域的“双管治源”,使工伤争议化解工作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精准防控降风险。该院推动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对存在矛盾激化风险的工伤争议,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和密切配合,做好风险排查化解工作。定期召开府院联席会议,加强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共商疑难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及改进工作的举措。 规范流程降成本。该院规范诉调对接工作具体流程,制作清晰易懂的流程图,让群众能够了解、知悉诉调工作,大大降低解决纠纷的精力和费用成本。 该院还着力通过法治宣教降纠纷。积极开展行政诉讼“巡回审判”,组织行政机关、企业旁听案件,通过现场以案释法,减少企业和劳动者的疑虑。结合“送法进企业”等活动,加大对《工伤保险条例》等工伤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参保意识。 “以前总觉得工伤保险可有可无,听完法官的讲解才知道,这是给劳动者和企业都上了一份‘安全险’。”晋江一家小微企业的老板李先生说,现在他已经给所有员工都缴纳了工伤保险。 成效是最好的注脚。2024年至今,成员单位运用该机制推动工伤争议实质化解,以调解、撤诉等方式化解纠纷523件,较2022、2023年合计数量上升76.25%,涉及金额5500余万元。一起起纠纷的高效化解,让劳动者权益有保障,让企业发展有信心,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营商环境优化。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