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市三元区综治中心将“司法为民”进行到底—— 以“主动作为”推动群众“主动选择” 7月10日上午,当记者走进三明市三元区综治中心一楼大厅时,只见接待区一起纠纷当事人罗女士听着调解员翁桂娇和对方当事人的通话,原本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谢谢翁大姐,他愿意来调解,钱的事总算有了眉目。”罗女士感激地说。 “随着‘有矛盾纠纷,找综治中心’的标语愈发深入人心,现在群众一遇到烦心的矛盾纠纷,第一反应就是到综治中心求助。”送走罗女士的翁桂娇边整理案卷边欣慰地说。 群众的“主动选择”,源于综治中心的“主动作为”。三元区综治中心通过整合多方资源织密调解网络,以“工作人员温情服务”化解矛盾坚冰,以“司法确认通道”筑牢权益保障,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化解所有事”。今年以来,该中心受理群众求助量同比上升52.05%,其中首次来访群众占比超57.73%,覆盖婚姻家庭、物业纠纷、工程款拖欠等28类民生问题。 上下贯通 织密解纷“一张网” “多亏了综治中心牵头,街道、派出所、法院一起帮忙,不然这事不知道要拖多久。”6月25日,陈某家属将锦旗送至三元区综治中心时感激地说。 半个月前,陈某在为同乡发小林某新房装修时,因操作切割机不当意外身亡。陈某家属与林某因赔偿金额分歧较大引发矛盾:家属认为陈某是家中顶梁柱,要求林某赔偿30多万元;林某则因家庭困难无力承担,首次调解未果。无奈之下,富兴堡街道将纠纷移送至三元区综治中心,并同步启动“吹哨报到”,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干部安抚双方情绪,避免矛盾升级。 为此,三元区综治中心第一时间成立两个工作组,采取“分步沟通”的方式,分别与林某、陈某家属沟通,搭建双方商议的桥梁:一方面,对陈某家属开展思想疏导,结合法律法规劝导其理性思考,引导其体谅林某的经济状况,适度降低对赔偿金额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从情感上劝导林某,陈某妻子不仅要承受丧夫之痛,还要独自照顾两个儿子,生活压力巨大,希望他念及发小的感情,尽快履行赔偿责任。 既讲法律上的责任划分,又算多年的“友情账”!最终不到半个月,双方当事人就赔偿金额和支付方式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书。 这场纠纷的快速化解,得益于三元区“区——街道——社区”三级调解网络与“部门移送——中心统筹——多方联动”机制的高效运转。其中,简单纠纷由社区工作人员率先了解情况,并及时化解;复杂纠纷则由街道“吹哨”上报;专业性强的纠纷由法院、公安等单位“对口”支援。今年以来,三元区综治中心共化解矛盾纠纷81件,其中,通过该机制化解跨部门纠纷4件,平均周期缩短至7天。 耐心细心 架起沟通“连心桥” 调解员邓玉娜至今记得,她坐在当事人黄女士身边,一字一句逐条解释“医疗费怎么算”“责任划分具体情况”等内容的场景。 黄女士是位七旬老人,因医疗纠纷到综治中心求助时,连自己的名字也无法完整写下,更别说理解调解协议书上专业术语的意思。邓玉娜没有急着推进流程,而是耐心地为黄女士“翻译”起法律术语。 “解释第一遍的时候,其实黄女士仍一知半解,如果为图方便就此停止,不仅不利于调解工作进行,还会让她产生‘被抛弃’的慌乱。”邓玉娜深有感触,“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要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只有不厌其烦地解释、沟通,促进相互理解,才能真正让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当调解落下帷幕,成功拿到赔偿金的黄女士双手颤抖地说:“谢谢你们。” 这样的温情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三元区综治中心上演。据该中心工作人员邓治国介绍,前来求助的当事人大多对法律法规一知半解,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才能明确维权方向。为此,该中心调解员上岗前均需接受“法律知识+沟通技巧”双培训;针对老年人、农民工等特定群体,更推出“上门调解”“方言调解”“上门送协议”等定制服务——不会写字就代拟协议,行动不便就上门服务,语言不通就用方言拉家常…… 2024年9月中心启用以来,调解员共为669名困难群众解决纠纷,取得群众广泛认可。 高效便民 实现“最多跑一地” 7月10日,三元区综治中心调解员对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开展例行回访时,发现当事人林某龙仍未支付拖欠的工程款,随即启动“调解+执行”联动机制,联合法院促成双方达成分两期支付的和解协议,纠纷再次化解。 这场纠纷的源头,要从2018年说起。刘某、詹某某作为水电工程承包人,为林某龙承接的某小学水电工程忙碌了近两年。工程完工后,林某龙却以“资金紧张”“验收未通过”等为由,迟迟未支付4.9万元工程款。2022年11月,双方签订欠条确认债务,但随后林某龙仍以“甲方未结算”等理由推诿拒付。刘某、詹某某多次上门催讨无果后,于2024年11月向三元区综治中心求助。该中心调解员一边安抚2人情绪,一边梳理工程合同、验收单、欠条等证据链,确认债务属实后,立即启动调解程序。经过“背靠背”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 为确保协议的强制执行效力,调解员还引导双方当场申请司法确认。法院开通“绿色通道”,仅用7天便完成材料审查,并依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作出裁定,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群众的事,等不起、拖不得。”三元区综治中心负责人黄印扬表示,“在综治中心申请司法确认,能结合人民调解的灵活性与司法裁决的权威性,形成‘双保险’解纷机制,有效避免协议反悔。不仅有助于提升效率与公信力,还通过“即调即确”流程,案件从调解成功到司法确认仅耗时1天,且全程‘零费用’,大幅降低群众诉讼成本。”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