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米饭一箪岁月长

2017-03-01 10:50:29 来源:福建法治报

天井山,福建江西毗邻处,古有驿道穿山而行,两头连着明清时的汀州府和宁化县城。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走亲戚、赶集、砍柴人、货郎腰间系着席草饭袋(饭箪子)来来往往,肩挑手提的年代热闹了古老的驿道。

太阳渐渐升起,巨大的观音石旁苍天古树下,简陋的石头小屋里三三两两坐着歇息的赶路人。各自放下货担、柴火、行囊,汉子们抹去豆大的汗滴,解开腰间的席草饭袋,雪白的米饭颗粒分明,中间有缀着黑腌菜有搭着萝卜干,家境略好的能惊喜地发现埋在饭里的小块咸鱼,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随手从路边折两根大小合适的细竹或木枝当筷子,就着茶水大口大口地从席草饭袋中往嘴里扒拉米饭。驿道上许多传奇与故事和着醇醇的饭香,在反复咀嚼吞咽里流传。

席草饭袋闪着墨绿的油光,依着主人的胃口编成不同大小,或一斤半斤也有两斤的。喜欢吃米饭硬爽些的就把袋口扎紧点,喜欢吃米饭软粘些的袋口就扎得宽松。席草饭袋盛装的米饭丝丝缕缕渗着独特的草香,更可在酷暑里存放两日不馊变。

席草饭袋只用去了晨起准备三餐主食中的一小部分米饭,大部分的米饭被盛入巨大的饭甑,架在柴火灶上蒸熟。饭甑大约高80公分,用南方山岭随处可见的杉木条箍成,呈上大下小桶状,中间用竹篾编织的藤条捆住,底部有条状镂空称为:箅。饭甑两侧有耳方便端持,木盖被横梁钉紧也充当抓手。客家喜聚族而居,合家大小十数余人且农活繁重,勤劳的女人们要在下地干活前一次准备好全家三餐的主食。饭甑架在灶上,灶膛里未燃尽的草木碳灰温着米饭,田间归来只须再添一把火热热,再炒上三几个菜即可,省却了重新洗米下锅的时间。半熟的饭从米汤里滤出再蒸,饭不粘锅更没有锅巴,每一粒米被烹煮得喷香富有嚼头,耐饱且不浪费。

捞去饭粒的米汤浓稠润滑,另外盛打在盆里,可略微加些白糖,是家里老人病弱、未长牙的孩童极好的汤饮,营养又经济。劳作归来饥渴难耐,仰头不喘气灌下一满碗,琼浆玉液大抵不过如此了!若有醉酒的汉子,醒来必定钻进厨房急哄哄地找新熬的米汤暖胃,在女人心疼的唠叨里热热地喝上几口,抹抹嘴角朝女人乐乐,头不晕肠胃舒爽地开工去了。如果遇上秋收合家晚归,来不及另外备菜肴汤羹,就将米汤或者大碗茶浇入饭中,就着酸菜、萝卜干大快朵颐。草草冲洗,倒头就可听见震天呼噜,清爽的稻香里一觉天亮,连梦都不必做了。

天井山海拔过千米,满山皆绿,溪水潺潺、飞瀑震天,如今村中无人、驿道荒芜,跟随客家人走山闯海的席草饭袋陈列进了博物馆,难觅清香。如今做饭无须柴火,先进的电器功能实现了一键操作,开盖即食。方便之宜,愈发让人怀念柴火、席草、饭甑的烹煮过程的期待,单纯得奢侈的仪式感。《随园食单》道:“饭者,百味之本。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每天三餐离不开、不得不食用应是美味的极致。一碗颗粒分明、口感香甜、粘度适中,冷热皆好吃的米饭所蕴含的韵味,受自然山水间的纯净滋润,经泥土雨露的栽培供养,被柴木席草不急不徐地烹煮熏煨,经一双双灵巧的客家女子双手盛放到硕大的圆桌上。一勺入口细细嚼来,如有糖拌香甜颊齿,无须名贵菜肴相佐,本身就足够了。

五谷养人,无论酒肉菜蔬如何丰足,三日过去肠胃总会记挂米饭,两勺入肚米饭的谷气接通地气,心中踏实起来。从巨大的饭甑里打起雪白的米饭,承担起千年的浓淡滋味;存素心一点,真味只是淡,人行万里乐在一簟席草饭中。

(董茂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