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中国好人”助力检察院“亲职教育”

2017-05-09 09:06:55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9日讯  尽管现代社会中一个人教育成功与否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个母体,但“问题少年”的背后往往与不当的家庭教育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

日前,一场特殊的“亲职教育课”暨不起诉宣告会在福鼎市检察院举行。所谓“亲职教育”,即“怎样为人父母”的教育,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中国好人”邓昌朝应邀参加,三名被不起诉未成年人及其五名家长到场。这是该院首次尝试将“亲职教育”引入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

之前,福鼎市检察院未检科的检察官对这三名被不起诉未成年人调查后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父母与孩子沟通不顺畅的问题,这其中以小军(化名)的家庭尤为严重。小军因参与一起打架斗殴事件而被移送审查起诉。考虑到小军年纪尚小,悔罪态度良好,该院对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决定并委托司法社工负责跟踪帮教考察。

在考察期间,社工发现小军热衷打游戏,并想以打游戏为业,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但是,小军的父母却觉得孩子是玩物丧志,异常反对孩子的想法,父母希望小军能跟着自己学习传统手艺,将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小军与父母之间发生了一次次的冲突,他们之间变得连日常沟通都难以进行,矛盾严重的时候小军父亲甚至说出要断绝父子关系这样的话。

“这种家庭关系非常不利于‘问题少年’的回归,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搭建起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此时,未检科的检察官们想到了“亲职教育”。

“福鼎老话讲,‘檐尾水落地,滴滴无差移’。从屋檐落下的雨滴,滴滴都是一样的,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亲职教育课上,邓昌朝先生巧借福鼎老话,生动贴切地给在场父母上了一课。

邓昌朝是福鼎市贯岭镇一名普通党员干部。从1994年至今,他凭着对山区孩子深沉的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募集善款412万元,资助1236位贫困学生重新踏入校门,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1236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他的一个个扶贫济困助学行动,谱写出爱心接力的赞歌,体现了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高尚情怀。他的事迹在福鼎家喻户晓,广为传颂。

“我现在61岁,我母亲已经85岁了,但在母亲眼里我仍是一个让她担心的孩子。有时我一忙,好几天都忘了给老母亲打电话,她就会问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为人子女要对父母怀有感恩、孝敬之心。”为了让三名孩子懂得父母之情,邓昌朝先生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听完邓昌朝先生的教诲,三名孩子情不自禁地起身,深深地向家长鞠上一躬,简单的“对不起”三个字让疏于表达的亲情得到倾诉。之前的不解、埋怨此刻似乎都已不复存在。欣慰的笑容、感动的泪水,这一幕让在场者无不动容。

“作为父母并不在乎孩子能赚多少钱,只希望他们能听话懂事。孩子犯错,最心痛的是我们。之前我们想不通孩子为什么会走错路,现在才觉得以前确实与孩子沟通太少。”家长们表示,以后一定会多与孩子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好家风的树立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职责,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本报记者 黄锡顺 通讯员 黄小凤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