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打着“扶贫”幌子骗老年人“入会” 检察官提醒:打消“用小钱赚大钱”的念头

2022-05-19 10:43:31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19日讯 缴纳几元即可入会,一起推广“精准扶贫”“专项扶贫”等项目,可获得高额回报……面对虚构的“宏伟蓝图”,一大批老年人加入其中。近日,由厦门市思明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的一起诈骗案件获法院一审判决:刘某某等13名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诈骗罪,分别获刑并处罚金。

2015年至2017年间,被告人刘某某等13人实施“民族资产解冻”诈骗活动。其间,由刘某某担任团长,团内还设立大队长、统计等不同岗位,负责宣传、推广和收取老年人缴纳的“会员费”。这些被告人相互之间并不相识,在现实生活中也从未有接触、交流,仅是借助微信群一起推广“民族大业”“精准扶贫”“专项扶贫”等项目,宣称缴纳几元、几十元的会员费就可以获得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高额回报。各大队收取的钱款最后归集至刘某某的手中,再由刘某某交给上家,累积的金额达210余万元。

案件移送到思明区检察院后,承办检察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案件中个别诈骗项目涉及被害人多达上万人,而且主要是退休的老年人,经济并不富裕。

承办检察官梳理发现,此类骗局招数呈现出几个特点:“封职画饼”——运用传销模式吸引会员,鼓励下级人员吸纳更多“会员”加入。刘某某将推荐人员较多的“会员”任命为组长、队长,许诺将来会获取比一般会员更高的回报比例,引诱其招募更多老年人加入。“织就茧房”——团伙内部一方面谎称项目有中央的发文支持,在微信群中发布虚假的“红头文件”迷惑老年人;另一方面声称涉及国家机密,要求“会员”不得向家人泄密,不得向公安机关透露。多名老年被害人表示,微信群内经常宣传“保密保国家”“保密就是保命”。这使得被害人只接收单一渠道信息,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积少成多”——层出不穷项目的“会员费”低廉,少的几元,多的也就百元,不少老年人抱着“万一成真”的想法加入,也不乏“跟风”心理。即使部分人意识到上当,但因金额少,也只是以退群收场。诈骗分子利用了被害人的心理,积少成多“割韭菜”。“闪躲游击”——该骗局全面借助互联网工具,与被害人无直接接触,甚至要求被害人删除聊天记录,或者解散原有微信群、成立新群组。被害人难以提供有效的客观证据,只能被迫放弃追索赔偿的权利。

“此类案件中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较强,而被害老年人受骗后又往往‘不愿惹事’,不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增加了案件的指控难度。”承办检察官表示,为了有效指控犯罪,检察官提前介入指导该案的侦查取证,要求公安机关及时固定被告人手机数据,并引入审计机构逐一梳理被告人涉及的项目、金额和对应的被害人身份信息,从而准确认定各被告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打击和指控犯罪。

检察官提醒老年朋友,诈骗分子往往打着社会公益的名义博取关注和信任,只有保持清醒头脑、打消“用小钱赚大钱”的念头,多与家人、社区工作人员沟通,才是防范诈骗和管好用好养老钱的最好方法。如果老年朋友发现自己的“养老钱”可能被诈骗了,也不要碍于面子不愿报警,应尽早配合司法机关调查,以便早日对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挽回损失。

(记者 叶蔚蓉 通讯员思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