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福州市司法局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2022-05-27 10:16:15 来源:福建法治报

惠民生 公共法律服务成效显著

在“520”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福州市马尾区的群众有了一个新的好去处——琅岐红光湖法治文化园。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愈加重视,制定和修改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多部法律,守护绿水青山。马尾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联合在红光湖打造了这个法治文化园。

“常和老伴来这散步,如果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往河里丢杂物,我们都会跟他们说污染环境的法律后果。”满头银发的王大爷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越来越有普法使命感了。

琅岐镇红星村开展法治宣传

近年来,像琅岐红光湖法治文化园这样的大型法治文化公园或散布在乡间小面积的“法治口袋公园”,在福州越来越多,发挥着法治文化“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

在惠及更多市民、村民的公共法律服务方面,除了法治公园这样的硬件设施,软件方面福州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市司法局148协调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目前已建成1个公共法律服务指挥中心、12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83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现有12348语音呼叫坐席61个,市、县两级共设置13个法律咨询坐席,24小时不间断接听群众电话,免费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

仓山区互联网小镇举行送《民法典》进园区活动

为加快实现“两快、两全”和“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目标,市司法局从2022年开始,按照省司法厅的三年行动方案部署要求,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纲”、以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为载体,把全市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务作为“目”总揽起来,打造“3+3+3”(推出三项普惠均等举措、创新三套便捷高效模式、打造三项智能精准服务)福州特色的“148”品牌,实现“12348”智能专业服务全面升级。

同时,持续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示范点建设,全市2669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聘用律师476名,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的全覆盖。

连江县渔民卞先生正是这一举措的受益人之一。

日前,卞先生在渔船上作业时不慎受伤,但因其是临时工,没有和船主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双方就民事赔偿事宜产生纠纷,事态不断升级。

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员在了解情况后,努力做通双方思想工作。并告知卞先生,可就相关问题进一步咨询其所在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联络点聘用律师,基于其经济困难还可申请法律援助,由专业的法援律师协助其走司法程序。船主在反复权衡后,决定与卞先生达成和解协议。

律师现已成为人民调解员之外,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的重要载体。2021年以来,全市律师累计接待群众3.9万人次,参与各类纠纷调解2536件,为村(社区)管理提供法律意见、建议956件,开展法治宣传讲座等普法活动858场次,为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尾司法所到快洲村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开展农村法律援助专项行动。各司法所携律师进村居、进企业、进工地向群众宣传《民法典》《法律援助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及法律援助知识,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等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的补充事项范围,扩大对农村贫困户的援助范围。2021年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受理涉及农民工维权案件5529件,解答劳动权益保障相关法律咨询24519人次,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4757万元,免收法律服务费用1989万元。

良法善治润人心。广袤的乡村盛行人情文化,在过去主要依靠“乡贤德治”,如今,在福州市司法局各项举措的推动下,越来越多榕城乡村深刻打上了法治思维烙印,以血缘、地位、人情为要素的“乡宴”开始日益融入以公平、规则、标准为内核的现代“法餐”。

(本报记者 庄然 通讯员 林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