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让服刑人员改造之路充满阳光

2023-01-05 10:40:08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月5日讯 获评2022年度福建省“十大法治人物(集体)”的福建省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始终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教育改造手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将这些枉顾法纪、恶习缠身、积重难返的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将服刑人员从罪恶、绝望中唤醒,逐步拥有自强的精神、自立的能力和自律的意识,使他们回归社会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做个守法公民,这便是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深刻意义。”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主任黄振龙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持之以恒

早在2006年就成为泉州监狱第一位公职律师的黄振龙坚信,法治是最好的改造手段。2022年8月,黄振龙当选福建省律师协会理事,他认为,这是对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长期推行法治教育的肯定和鼓励。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服刑人员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他带领着,由泉州监狱11名公职律师组成的民警法治讲师团为服刑人员这一“法治落后生”群体补课。

一场场考试、一个个宣誓、一遍遍重读,就是一次次法治信仰的重塑,“一次不行,那就一百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坚持就一定会有改变。”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民警毛晓江说。

泉州监狱长期实行服刑人员法律知识合格考试制度,“学法微课堂”、出入监宣誓、法治文化节、普法栏目剧、普法微动漫等,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在润物无声中增强着服刑人员对法律的敬畏和认同。

在一次“重读判决书”活动中,重刑犯陈某声泪俱下:“当年法院的判决书一下来,我就把它撕了。这次我重新看到自己的判决书,认真读完犯罪事实后,我为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不耻和深切的懊悔。”

此外,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积极探索以监狱为主导的恢复性司法模式,力所能及地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年少的我,一时冲动,将你们的儿子杀死。我知道你们不会原谅我,但我要用一生来向你们尽孝忏悔,我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七监区服刑人员王某,在民警的指导下,用2个月时间,十易其稿,给因故意伤害致死的受害者父母写了一封万言忏悔信。

近3年来,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通过组织服刑人员向被害人或者其所在的居委会写信忏悔、履行财产刑、拍摄服刑人员忏悔视频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唤醒服刑人员良知,1200余名服刑人员对受害者履行赔付或物质补偿,1500余名服刑人员自发向武汉火神山医院捐款、140多名服刑人员自愿捐款帮助贫困学生。

培养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泉州监狱,一些被大众拍手叫绝的非遗绝活,已悄然生根发芽,别有一番气象。巨龙在空中舞动,“旗阵”“腰鼓”整齐划一,“拍胸舞”“二十四节气鼓”大气磅礴,“掌中木偶”“妆糕人”活灵活现,还有逗趣生动的“火鼎公婆”,耳畔空灵的南音……这些非遗技艺使人仿佛置身于泉州的大街小巷、寺庙祠堂,感受着泉州非遗文化的沁润。

近年来,泉州监狱教育矫正中心结合闽南地域特色,开通专属电视频道,组建国学兴趣小组,开设非遗技艺培训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相结合,以文化艺术为载体,引导服刑人员重塑“健康人格”,许多服刑人员在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找到了“出路”。

如今,泉州监狱各项非遗技艺培训开展得有声有色,已实现“一监区一特色一品牌”的目标。据赖世潭副监狱长介绍,目前监狱引进“非遗”项目18个,聘请12名民间非遗传承大师进监开班收徒,培养监内传承人近900名。疫情期间,监狱“停课不停学”,通过视频教学、以老带新等方式持续开展培训,定期举办达人秀、作品展,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开展“服刑人员就业推荐会”,搭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实现非遗保护和人才培养的双丰收和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