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全国29家省级法治媒体采访团第四天采访见闻

2018-04-20 08:32:32 来源:福建法治报

“网格化+司法送达”吸眼球

刺桐夹道花开新,满城红火迎宾客。下午,离开了美丽的山城龙岩,采访团来到了“魅力泉州”,零距离感受这片热土上跃动的创新因子。

“领跑改革创新‘最先一公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门口这样两列字格外惹眼。带着好奇,采访团记者们深入其中寻“宝”。

在泉州中院诉讼服务中心,该院审管办副主任洪清波向采访团介绍了“网格化+司法送达”模式的成效与经验,以及近日即将推出的“泉州微法院”小程序。

“‘网格化+司法送达’模式是一项极具创新的经验!”重庆法制报社总编辑王伟称赞道。他说,网格化这项工作许多地方都有在开展,但是没有想到网格化和司法送达结合起来,“1+1”的效果这么好,他会把这样的好做法向重庆的法院系统推荐。

青海法制报社总编辑程启煜认为,泉州市将基层组织和网格员协助法院司法送达纳入年度综治考评内容,破解“送达难”的力度和抓手之大,堪称“全国第一家”。“泉州微法院”小程序的“在线立案”“刷脸查案”“在线送达”等功能,都体现了泉州法院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虽然青海人口及案件数量较少,但借鉴这样的先进经验将会极大地提高法院系统的办案效率,服务人民群众。

安徽法制报记者袁中锋表示,泉州中院的“网格化+司法送达”模式是社会综治创新和司法体制改革的结合,将网格员的作用发挥最大化,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切实破解了当前困扰着法院审判工作开展的“送达难”问题,极具借鉴性。

“咱厝人的法庭”获点赞

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流光溢彩的红砖瓦,雕花装饰的石鼓……穿过泉州中院审判区,赫然出现的“闽南红砖厝”令采访团的记者们惊叹不已。

“大家好,欢迎来到家事审判庭。”在引导员的介绍下,记者们才得知自己正置身于家事法庭。

采访中,除了“家庭式”的解纷氛围,家事纠纷“家里解”的家事审判方式和“司法功夫茶”调解方式等均引发记者们的兴趣。

来自广东的南方法治报社总编辑郑伊鸥对“司法功夫茶”尤为感兴趣。他说,一个好的氛围为当事人平和地交谈,谅解对方,达成和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用好化解家事纠纷的本土资源,以促进和解的方式,值得提倡。福建和潮汕地区的人文特点相似度很高,可以相互“切磋”一下。

“泉州中院在处理情、理、法的关系上下了不少功夫,将案件审理与文化传承、区域特点、乡情民俗有机融合,提高了办案的社会效果,很符合我国的国情!”河南法制报社社长赵克中赞叹道。

夜幕降临,采访团的寻“宝”之旅告一段落。4月20日上午,采访团还将深入探访创新普法形式以及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泉州经验”。

(本报记者 陈章群 林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