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95岁普法老人半个多世纪的入党梦

2017-03-28 08:56:05 来源: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3月28日讯  “我要求入党”!

这是去年刚刚获得“全国法治宣传教育模范个人”的林建德当着东山县委书记陈云水的面,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

3月3日这天,陈云水来到铜陵镇公园街社区老年法制学校,看望慰问“普法老人”林建德。

虽然已经是95岁高龄,但林建德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谈吐清晰、声如洪钟。听说站在跟前的这位就是县委陈书记,林建德高兴地说:“书记光临,蓬荜生辉。”紧接着拉着陈云水的手,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学校的办学情况。

学校珍藏着30年来林建德精心录制的300多盒《今日说法》录音带和亲手裁剪裱贴起来用于备课的“法治剪报集” 以及老年法治学校“一五”至“七五”普法图片展。陈云水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称赞林建德是老有所为的楷模、老有所学的榜样,值得全县人民学习。

当陈云水关切地询问林建德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帮助解决时,林建德说:“其他困难没有,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我有生之年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又是老年法制学校开课日,我们走进铜陵,对林建德老人的身世和半个多世纪追寻“入党梦想”的心路历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林建德出生于1922年,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有着切肤之痛。1950年4月,解放军进军东山岛时,28岁的林建德放下手中的“营生”,热情高涨地加入到支前大军中,修桥补路、运输粮食、征集船只,抢救伤员。

“从那时起,我就把自己当做党的人,听党的话,跟着党走。”林建德说:“解放初期,县里成立‘工商业联合会’,吸收我为委员,还派我出席了全省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代表大会。” 讲到这里,老人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林建德读过几年私塾,加上承了父亲“小货郎”的祖业,走南闯北见识较广。东山解放了,林建德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领着解放军战士挨家逐户做群众宣传工作,帮助渔民修复被毁渔船,四处张罗着为支援抗美援朝购买飞机而募捐钱款……1953年,爱才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得知林建德“略通文墨”,便让他担任县里的“业余文艺创作组组长”,虽不是“体制内”的人,但林建德感觉这是党的重托,组织的信任。1956年,林建德以铜陵镇970多位被国民党抓壮丁到台湾而导致大量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为题材,创作出话剧《望夫归》,上演后,获得了满堂喝彩。

“那次,谷文昌书记还亲自登台祝贺演出成功并送给我一支钢笔和笔记本呢。”林建德说:“谷书记是个好干部,他虽然是河南人,但处处为东山百姓着想,领着群众筑坝修堤。他穿着朴素,吃得简单,没有一点架子。也正是看到谷书记身上共产党员的品格,我就立志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也正是这幕话剧,给林建德带来的却是“右派、反党分子、国民党特务”等五顶“帽子”和12年“背井离乡”的厄运。

1979年4月,已经57岁的林建德获得了平反,被安排在县百货公司当营业员, 虽然心里仍惦记着入党这件事,但以自己的“戴罪之身”想立即改变“政治面貌”还是心存忐忑。

1982年退休后,林建德运用自己懂中医的特长,和本地老中医陈镜藻一合计,开办了一所“老年诊所”,义务为老年人看病。但他很快发现,前来“就诊”的老人“心病”多于“身病”:子女不孝、老人被弃养、遗产纠纷成为困扰老年人的最大“病根”,而最直接的“病灶”来源于对法律的无知。他认为,要医治老年人的“心病”,普及法律知识才是一剂“良方”。1985年,63岁的他自费报名参加上海《民主与法制》杂志社的法律函授学校并获得结业证书。1987年春,铜陵镇公园街老人协会成立,他被乡亲们推选为会长。同年,他自费创办了这所老年法制学校。

学校就在小巷深处,法律知识在这里传播,邻里纠纷在这里化解,不孝顺、不赡养父母的行为在这里曝光,30年来,从这条小巷走出2000名法律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