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初惊见草芽”。惊蛰的雷声,一下掀开春的门帘,春雨滋润过的土地,新生的野菜和青草,首先沿着田埂和沟坎绿成一线一片。此情此景,不仅带给人们满眼春色,更是丰腴了人们的餐桌,带给人们视角和味蕾的双重冲击。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荠菜,它是暮冬至春时的节令菜。荠菜,通体翠绿,叶子鲜嫩,可作荠菜豆腐汤、荠菜鸡蛋汤,色香味俱全。最家喻户晓的吃法莫过于荠菜馄饨,荠菜特殊的鲜味融入肉馅,去了青草气,又解了肉馅的腻,咬一口唇齿留香,让人久久回味。 “正月茵陈二月蒿”。二月的野菜,白蒿品自高。白蒿伏地而生,属于草木最下者而最接地气,有益打通人的血脉。在我的故乡鄂西地区,人们常用地瓜粉、腊肉、腊肠等与白蒿相拌,尔后上笼蒸,蒸熟后蓬松细碎柔软,浓浓的混合香味十分诱人,一碗下肚,浑身通透舒坦。老辈人说,吃过白蒿一类的食物,人就活泛了,气血就活络了,增强了身体抵抗力,干活也来劲了。 春天,故乡的山坡上还有一种野韭菜一簇簇、一窝窝,长得蓬勃而精神。这种野菜,在《诗经》里叫“薤白”。一场春雨,它抖落一身的沧桑,携裹着地层深处的气味,泼辣地出现在世人面前。野韭菜的吃法与家韭菜差不多,只不过它的香味更浓烈、辛辣些。春雨旺盛的时候,野韭菜散发出来的气味让飞鸟虫兽都退避三舍。因此,它很少受动物侵犯,什么时候都亭亭玉立、完整无损。故乡人常用野韭菜炒鸡蛋、煮面条,也有人家用来包饺子。那猪肉的油香和野韭菜的清香交织在一起,让人馋得欲罢不能。轻轻地咬一口,季节的恣意和畅快,直把肚子撑得溜圆才肯放下碗筷。 当春天雷声滚过大地时,在乡间和农人一道竖起耳朵的,还有一种雨滴般大小的生灵————地耳(又叫地衣)。起初是干枯状的、一小团蜷缩着,一经春雷唤起、春雨浸润,便在荒野上奔跑起来,洇出一大片,长成黛绿色,为绵延的荒野着一身暗纹的衣衫。地耳是大地的儿女,更是风雨雷电托生的精灵。人们小心翼翼地将它采回来,淘洗干净,就着野蒜苗用大火爆炒,出锅后香味四溢,一只白瓷盘端上桌来,呈现满眼的春色,也端出了山里人热气腾腾的年景。也有人用它炒鸡蛋,黄绿相间,鲜亮欲滴,让人不忍下箸;用它做汤,汤勺舀起来的不单是开胃的汤,也舀起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 与地耳相映成趣的,还有折耳根(又名鱼腥草)。折耳根长在地下,在溪涧沟渠边常见它的身影,找到一株,可能会发现一大片,让人惊喜不已。春季的折耳根,人们用来做菜,多是凉拌了吃,配上蒜苗、撒上盐、淋上一点麻油,或者用辣椒酱拌一拌,又香又脆、回味无穷。夏秋季节,折耳根开花结籽了,茎叶被人们收割晒干煮水喝,具有清热解毒功效。而冬天呢?它收敛身躯藏于地下,以待来年听候春雷的号令,期待又一个生命的轮回。 “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这是大吃货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部》中对春笋的评价,并称之为“蔬菜之冠军”。笋这东西真是奇妙,单吃已经让人牵肠挂肚,还荤素百搭,炒、烧、煮、炖皆可。故乡人将笋挖回来后,变着花样享用。清炒,清淡可口,鲜美而优雅;烩着吃,将咸肉、咸鱼与笋汇于一锅,不慌不忙地熬上几个小时,肉酥笋鲜,爽脆香美,幼嫩咸鲜尽收于味蕾;若用雪里蕻焖春笋,那更是玉中带翠,美味无比,百吃不厌。 故乡的野菜还有香椿菜、灰灰菜、婆婆丁、马兰头、马齿苋…………数不尽、挖不完,渐次生长,此起彼伏,一茬接一茬地渲染着春天的姹紫嫣红,也冲击着人们丰富的味觉和饭桌,传递着大自然对人间最美好的祝愿和厚爱,成为游子永恒的记忆、永远的乡愁。此刻,它正在化作唇齿的缕缕滋味,滋润着我的胃,更滋养着我的心灵。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