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古田翠屏湖,正是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泛起无数金色涟漪。湖面水平如镜,湖畔盛开着紫玉兰、桃花、李花、油奈花,迎接我们这群山外来客的到来。 我们此行,是去探访著名的溪山书院。 当年的溪山书院旧址,这个宋代大儒朱熹曾生活、讲学过的地方,现在永远地沉睡在翠屏湖底,这位背负文化种子的大师,避难南逃,途经这块山青水秀之地,兴院授学,成为千古美闻。 史载,宋淳化二年(991年),时人建造亭子于山岗上,起名叫作双溪亭。自朱熹派遣得力门人到此地讲学起,亭宇开始不断向外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很快,朱熹就注意到了其发展前景,并为亭题匾曰“溪山第一”。溪山书院的名字由此而始。 “为了还溪山书院的真容,2000年,古田县在原溪山书院不远处的翠屏湖后垅岛的后岛动工建设书画院,承袭朱熹在古田创办的溪山书院之风,仍以‘溪山’命名。”古田县委宣传部长余榕梅热情地介绍道,这股文化的力量“源头活水”来自朱熹。 步入书画院南楼正门,青石门框镶嵌着朱熹手迹的对联是: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进入大门后的天井中有巨石,石上又现朱熹笔迹“引月”两字,上有仿朱熹笔迹“溪山第一”四个大字。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文化机构。溪山书院与其他书院一样,讲求敦励品节、探研经义,以求知行合一,长育人才,成为古田最早的教育发源地之一。 书院以及乡村的义塾、义学,使中国儒学传承的血脉贯通而达至社会底层,从而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书院有其莫大贡献。 穿过古田历史的横垣处,仿佛看到当年朱子在溪山书院讲学的身影。宋宁宗庆元初年,南宋朝廷内部党同伐异的斗争不断升级。韩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进而列“逆党”名单59人,朱熹名列第五。朝廷对与“伪学”有牵连者,一片打压之声。原来与朱熹交游的朋友和跟随朱熹的门人,贬的贬,逃的逃,叛的叛,这种风云骤变的逆境,给朱熹带来沉重的打击。 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年近古稀的朱熹应古田门人林用中、余偶、余范邀请,从闽北建阳来到了古田。面对热情的古田学子、溪山书院如画的景色,朱熹专门为书院吟诗一首: 危亭俯清川,登览自晨暮。 佳哉阳春节,看此隔溪树。 连林争秀发,生意各呈露。 大化本无言,此心谁与晤。 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 聊复共徜徉,殊形乃同趣。 “真欢水菽外,一笑和乐孺。”他的诗句中表达的显然是陶然自乐的达观情怀。 古田作家白荣敏这样描述朱子在溪山书院的达观生活————“如果仅仅是为了躲避灾祸,就不是朱子了。这位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杰出的教育家,其一生为学‘穷理及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在古田期间,他以溪山书院和地处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为轴心,来往于古田境内的螺峰、谈书、魁龙等多个书院,巡视教务,设帐授徒,宣讲理学,培育后秀。这是一个性格倔强的老头,我行我素,顶风作案;又是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心无旁骛,一心教学。他在随时有暴风雨降临的暗夜里,把自身当作火把,点燃同行者的希望。” 八百多年来,很少有读书人不会背诵朱熹的这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踏着先人的足迹,我们徜徉于溪山书院良久,朱熹与溪山书院为闽中小城古田赓续源远流长的文脉起到了无形的传承,天光云影折射出深邃的思想空间,正是文化源流的滋养和生生不息,才使得古田这块土地上,千年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留下无数传世名文,千古佳话…………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