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1-04-29 13:36:28

行走的法制史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2》

寻找法律的印迹有两部,这是第二部。这之前的一部是外国卷,从古埃及到美利坚,2004年出版后,广受读者的欢迎。紧接着,作者继续将他的足迹印在中华大地,历时三年,长途跋涉四万里、现场实地考察六十多处中国古代的法律遗迹,撰写了第二部。

作者余定宇,1982年广州师范学院政史系毕业,曾任《广州商报》记者、执行总编,现为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他致力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采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游记体裁来讲述艰深枯涩的法律史”的方式,从“历史”的视角为读者展示“法律”。

余定宇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亦非法学家圈子内的人物,是个圈外人,但这些都不妨碍本书的学术深度,反而因他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使得本书不仅在法律学子中广受好评,在社会学、政治学以及普通大众中都很受欢迎。他书中蕴含的法学和历史学知识十分丰富,许多法律事件,法学院的法制史课堂上都未曾讲授过,更何况书中还有那些对法律事件、法律专著的精彩点评。而作者显然也并未止步于展现法制史,他议古论今,着眼于当下我国正进行中的司法体制改革。也因此,本书赢得华东政法大学何勤华教授、著名法律文献学者田涛教授等诸多法学专家的点赞,连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都称赞作者为:“一位在法学的激流中,为中国的现实和改革出力的纤夫。”

翻开书本,书页图文并茂,一共七个章节,分别是“根”的寻觅、“法”的萌芽、法典的生成、法制的流变、“重刑主义”的再抬头、旧律的崩溃、法制的转型。每个章节约七八篇文章。叙述时,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配上相应古迹的照片,读来引人入胜。

《黄帝的王道:问道崆峒》一文中,作者描述了黄帝一系列“慈悲为怀,以德服人”的“王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据说,黄帝当年曾在崆峒山向一个叫“广成子”的隐士高人请教“治国之道”。为了更好地重现这一对话场景,作者一路来到甘肃省平凉市以西12公里的地方,按照文献的记载找到了崆峒山的大约位置,结合庄子寓言篇中的相关记述,那一场“问道崆峒”的经典对话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每一个法学生进校门的第一课上,教授都会讲述那头传说中的独角神兽。而为了追寻那头神兽的发源地,在《唐尧故园:寻找“独角神兽”的故乡》一文中,作者考证了《山海经》中獬豸的记述,辗转来到汾河边上的山西,终于在汾河滩畔寻到那个闻名遐迩的“羊獬村”,也就是如今的“唐尧故园”。如文中所说,“我自己,已经踏踏实实地,站到了一部中国法律思想史最古老的源头上”。那一刻,捧着书的我,仿佛也看到一头眼如铜铃,目光如电,样子既像牛又像羊,但头上仅有一角的神兽。

在本书中,作者总是以一颗赤子之心,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法律的发展轨迹,并且,不断地发出赞美之声:“以德治国”“以德服人”的“王道主义”,也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法律文化遗产之一;子产与邓析的传奇,永远都是我们民族最值得骄傲的传奇之一;汉文帝废除肉刑,确实可以说,是中国法律史上又一项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文明成就;汉文帝能够从先秦法学的一地血污之中高举“公平正义”和“人道主义”的火炬,不仅照出了一个被称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在日后,其遗留下的火种,还将会恒久不灭地,时时照亮中国法律史的沉沉夜空…………

今日的我们,且不论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中,那些永载史册的大事件和法律典籍的出台,对中国法制文化发展的作用到底如何,但至少,我们一路跟随着作者脚步回到过去,和那些古代先贤站在一起,看着他们行走在法制史的长河中,一路向着公平正义奔去。

(徐歆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检察院)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