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潭海坛湾面对广袤东海,潮水涨落,日夜交替,衍生许多近岸水产,成为沿海村民取之不竭的聚宝盆。湾边十多个村庄,村村都有讨小海习俗,不但丰盛餐桌、增加家庭收入,还有许多趣闻。 潮水一退,岩礁上的螺、蛎、贝、、海胆和紫菜、赤菜、鹅掌菜等各种贝蛤藻类,长在礁边的石鲫、海鲫、章鱼等等,都成为讨小海的主要目标。针对不同猎物,人们分别携带竹篓、螺勾、流刺网、钓具等工具下海。 这时十余里的长滩上,变得十分热闹,吸引了许多赶海人。这片滩上,产有赤蛾、油蛤、红蛤、米螺等许多蛤类,人们使用各种耙具来获得。如以赤蛾耙倒退拖拉,当耙在沙内触碰发声时,弯腰即可捡出赤蛾;有的蛤类会在沙滩上现有痕迹,只要认准蛤痕,凭手即可挖取;大潮时,可在齐腰深的海水里耙取红蛤,其耙设计可过滤海水,不再凭声响拾取。 昼夜之间,有不同的赶海方式。赤嘴等小杂鱼,喜欢夜晚聚集礁石边。我们就利用其习性,用小渔网捕捞。大人手携网具,淌水至齐胸处,悄悄放网,上岸后,两边对拉,有时可有几十斤鱼获。沙滩上有腿细跑得快的沙蚂(一种小螃蟹),善挖洞藏匿,太阳一晒,会结集成群。在大白天,人们就以小渔网来围捕沙蚂。用3个竹签将小渔网固定在滩沙上,网口立一支柱,几个人来回跑动,驱赶沙蚂入网,接连下网,一次可捕沙蚂一两百斤,是上好农家肥。 讨小海也有季节之分。端午前后,节雨多,鲼鱼会趋岸来喝淡水。人们就设伏在潮流入海浅滩上,潮水涌动进退时,会露出斗笠状的鲼鱼背来,持钢叉猛刺其背,将其捕获。大的一只三四十斤,小的也有十多斤重;其尾刺有毒,要防止被其甩中。入秋后,青[虫寻]上岸,在岩礁石缝边筑窝。每日早起,循迹即可捉到青[虫寻]。冬天还有“拔急拽”作业,一人入海放网,要不惧寒冷,经得浪打,数人合力急拽,会捕到价值不菲、肉质鲜美的[鱼留]鱼。 有的讨小海作业,颇具技巧,要经传承教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如挖取名贵的紫色蛤类西施舌,就要足踏滩沙,遇有喷柱射出,即要及时深挖,至一手臂深,才能挖到。西施舌喷柱极小,不易察觉,往往会被疏忽漏过。当章鱼抱饵时,要用长柄勾子精准将其钩出,动作稍慢,逃之夭夭,让人惋惜不已。 巡江也属赶海范畴。春雷乍响之际,若能起早,就能捡到无头乌贼。原来,在礁边歇息的乌贼,受雷声惊吓,吸附礁石上的长足猛一收缩,竟将头部拔出,无头乌贼遂随波漂流上岸。平潭有句俗话,“六月鲎,爬上灶。”意思是,农历六月是鲎上岸的季节;早起者往往会不费气力地白捡到一对鲎。成年鲎成双结对,当地民俗单只鲎不捡,予以放生。 讨小海,还会遇到各类始料未及的现象。有时下钓,鱼未上钩,却会钓上石来。嘴馋的石,被拉出水面,也不松钩,有一副“为食亡”的傻劲。站在水里,冷不防会有章鱼缠上你的小腿,章鱼误认为遇上大食材了;这时就要赶快下手,将其捕捉入篓。 如今,随着环境的变化,沙蚂大幅减少,现在己见不到成群的沙蚂了,青[虫寻]断迹,鲎亦成为罕见之物,不再上岸了;农田减少了,肥田的米螺已无人问津,只能任其自生灭,滩头漂集许多米螺壳;小海的种种方式和趣闻,已成故事。 (陈有芳)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