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1-09-18 15:44:49

中秋的声与味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晒过中秋的月亮后,入夜的风才决定凉起来。风过处,桂花香气远溢,巷弄街尾才确切有了秋天的痕迹。农历八月十五十六的晚间,以最完整姿态出现的月亮,足够勾起每个人心底的怀古与乡愁。

成长中关于中秋的记忆,在于声与味。

清晰记得,小时候的中秋是没有月饼的。和月饼最搭得上边的,是福州传统喜宴上常见的伴手礼————礼饼。礼饼圆圆大大的,表面撒满白芝麻,把它切成三角的好几份摆在盘子里,很好看。小时候吃的礼饼,内馅大多是冬瓜条、碎花生和肥膘肉。对礼饼,我既喜欢又讨厌。讨厌一口下去油腻腻的肥肉,喜欢内馅里甜甜红红的冬瓜条,还有表面脆脆焦焦的饼皮。每到吃礼饼的时候,我就会单独把冬瓜条挖出来吃,但这很费功夫,也怕被妈妈批评糟蹋食物。后来我就只吃饼皮,但也只敢舔舔碎在盘底的饼皮。“吃皮不吃馅儿”,为此,我没少被妈妈批评“挑食”。

可能是因为不大喜欢吃礼饼,小时候觉得家里的礼饼老吃不完。长大后,我对这种印象有了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生于宗族大家庭,嫁娶寿宴,有亲有“份”,每一份礼饼都是“自己人”之间要互相扶持、认可的一种默契。近几年到了福州工作,我才发现,原来在老福州,有中秋省亲送礼饼的习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福建闽南地区,中秋还有博饼的风俗。在厦门,每到中秋前后,总能听到门户商铺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博饼声。

学校每年秋季开学时间,都正好在中秋前一个星期左右,所以大学四年的中秋自然都是和舍友一起度过的。同宿舍的人感情极好,大二中秋节,其中一名厦门籍的舍友提议,叫上另一宿舍与我们要好的同系同学,在宿舍举行一次博饼活动。来自省内外不同地方的7个同学仔细向她学习了玩法后,便共同出资到学校附近超市采购了一些日用品作奖品。在我看来,博饼的妙处不少。一是奖项名目多,从“一秀”到“状元”,能保证大家各有所获;二是头奖“状元”之间,还有高下比拼,过程紧张刺激,很有看头。整个游戏玩下来,结果是皆大欢喜的。当然,中秋博饼的声响之所以总能够勾起我的回忆,除了真挚的友谊令我时时感到温暖外,其实也少不了另外一个原因,那是我唯一一次“中状元”。

离开了厦门后,我再也没有参加过博饼。在福州工作的几年,偶尔在商超还能看到与促销活动配套的博饼活动,但我都没有机会再参加。和这几位同学的相聚更是越来越少,十分怀念大学尚且懵懵懂懂的时光。

这段记忆中的中秋,空气中有声响,当然也有味道,是桂花味。学校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旁边的绿地,都植有几株桂花树。桂花小而繁,微风过处,簌簌然犹如秋雨洒落一地,很是可爱。教职工的宿舍倚山而建,高处俯瞰校园,风景甚好。四季皆有花可赏,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往那里走走。春天是杜鹃和山茶花,夏天是凤凰木和三角梅,秋天便是桂花。这些花木,有些是学校规划初就种植的,有些则是老师们自己种的。很多小庭院前的植物,都被侍弄得很有生机。赏花时,我常常感叹,老师们对生活也好认真。

山上总是静静的,秋风摇晃树叶的沙沙声常常能很清晰地听到,有时候,年轻的心会涌出一种很模糊的感动。

记得一年刚过完中秋不久,我再次爬上小山,在半道遇到了一个老人家。见我一口气爬上几十层的陡峭阶梯,他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来山上玩?”我点点头,问他是不是住这里的老师,他也点点头默认,然后给我留下印象极深的一句话:“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高处,觉得空气好、风景好,所以特意选了最高的房子。但现在年纪大了,才发现自己会爬不动。”老师或许是从我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吧?或许他这个年纪,已经理解“看山三境界”了。

(魏青)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