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之中,有一个灯火可亲家人闲坐的月份,倍感思念和温暖。 这就是农历腊月,我母亲最为看重的月份。母亲站在阳台上望天,她对我说,你看腊月里的云,也是要回家去的。 母亲说出这样的话,让我有一些惊讶。进城以前,母亲就是一个地道农妇。一到腊月,母亲就催促着我回老家去看一看,看一看那些日渐老去的老亲戚们,看一看竹林树木掩映下的老井老树老屋。 一个在腊月里没老家可回的人,终究是一个游子。但今年这个腊月,我是一个游子了,父亲在去年秋天远行去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了父亲在腊月一同回老家,我的肋骨里,缺了一根最柔软的弦。 老家在腊月,还是薄雾一样缭绕到我眼前来。 我说的老家,要追溯到我爷爷那一辈了。那是一条大江边群山环抱的村子,一到腊月,过年的气氛就浓了起来,空气里流淌着的,是迎接春节的喜气氤氲。哪怕是最贫寒人家的屋顶,也有乳白的薄雾与炊烟缭绕。 炊烟里,有农家宴请亲友的柴火美食,还有农家院子里用柏树苗燃起腾起的烟雾熏制腊肉。那些腊肉,在植物的熏香中得到传统制作,然后挂在农家老屋房梁上,和一同垂挂的金灿灿玉米一起,接受霜风雨露的吹拂,空气里也是香喷喷的。 难怪,走在腊月里的山道上,风哗啦啦吹,我吞咽着口水,是闻到腊肉香了。 老屋檐下,平日里大多沉默的石磨,在腊月里忙碌地咿咿呀呀转动起来。我家三爷爷做的石磨,上扇下扇的洼坑之间,密布着带状的磨齿,两扇椭圆的磨扇,平时无懈可击地黏合在一起,一旦被推动,磨齿之间无比亲昵。如推的是水磨,就流淌出乳白色的琼浆玉液,那是来自大地的小麦、玉米、糯米…………小时候的腊月里,每逢做豆腐汤圆打浆时,我就常常在石磨边喂磨,一小勺一小勺地往磨眼里喂水泡过的黄豆、糯米;母亲推动着石磨,她的背影,就是在这石磨边渐渐佝偻下去。 石磨,用上好的青石做成。在乡村,很大的石磨,有时要用一头驴来拉。我想起三爷爷,那年腊月,在做了生前最后一个石磨后,他突然一个趔趄栽倒在了山梁上。最后,一堆黄土,就把他给全部覆盖了。正月初一一大早,我的三奶奶,在桌子上的汤圆碗上,搁上筷子,喃喃着喊,老头子,老头子,快回来吃汤圆,红糖包的馅儿………… 在大江边的村子里,有我表姨的家。腊月里,我最喜欢到表姨家去走亲戚。我提着一篮子豆腐,或者是山枣、核桃,有时还提上一只鸡冠红如血的大鸡公,这是母亲让我给表姨家送去的年货。 表姨家门前,有一个蓝幽幽的小湖。湖边有密密的甘蔗林,甘蔗的身子,霜打了后,还沾着一层白霜似的东西。一根根甘蔗在风中摇摆,表姨拿着一把砍刀,一刀砍下去,一根甘蔗身子还没站稳,就成了我的手中物。我抱在怀里啃着,甘蔗的甜汁,让我好几天后咂动舌头,感觉还是甜的。 20多年前的那个腊月,那是表姨家在故土的最后一个腊月了。腊月里,我去表姨家,带去了乡亲们送给我的山里年货。那年,表姨的家,因为附近修建一个水电站需要迁移。记得那年大年三十,我的表姨父,一个人坐在将要淹没在水下的老屋顶上,边喝酒边唱歌,我隐隐听到他唱的是当地山歌。表姨坐在屋下,痴痴望着姨父,深陷的眼眶里,包容着的也是人生的悲欢。 而今,移居到外省的表姨全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每到腊月,79岁的表姨还坚持着老家过年的一些风俗。表姨在他乡忙年,腌制腊肉,打豆腐,用老家邮寄去的红薯做红薯粉,用老家邮寄的糯米做汤圆,在腊月二十三祭灶,把老祖宗的遗像供奉在香台之上…………这是代代相传的年俗基因,在身体里生长,在血脉里融入。 腊月的一天,我在微信里看见,表姨家那口1993年的泡菜坛子,包浆浸透,憨憨如古董般立在厨房,发出迷人的温暖光晕。一缸老盐水,在岁月里流转,做出的地道老家美食,也由此慰藉着乡愁。 (李晓)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