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味是年味的组成部分,也是人间烟火的生动注脚。如果说年是一首诗,年味是这首诗的诗心和诗眼,那么腊味便是诗中绝美的意象,而且是最鲜明也最不可或缺的那个。 中国人之爱腊味,可谓是深入骨子里的。不独美食老饕爱吃它,寻常人家也爱吃它。爱自然是有理由的。《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腊味时曾提到:“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试问,这样的腊味,谁能不爱?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汪曾祺简简单单一句话,就道破了食物的本质。 天下美食,何止万千,能够令人念念不忘的,必然有其特殊性。而腊味,凝聚了这人世间最深最浓的烟火气息。 在汉语里,烟火的意思本就是借指住户、人家生火而燃起的烟与火。制作腊味的过程与之相合,山风点染,烟熏火烤,充满了浓浓的烟火味儿。 据说,腊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及至宋代以后更成为宫庭贡品和老百姓钟爱的餐桌美食,至今不变,这亦说明人们对腊味的喜欢已经打破了时间的屏障。 对于国人而言,鸡鸭鱼肉肠,万物皆可“腊”。除了对食物味道的细致追求,这里头还含藏着古人的智慧和美德。在食物不丰的年代,肉是难得吃一回的,自然不可浪费。彼时又无冰箱,想要储藏得久一些,防止食物变质,就要采用特别的工艺,经过摸索尝试,于是便有了腊肉。所以说,它既是我们国人富于创造力的体现,也是勤俭简约、爱惜粮食的写照。 腊味不只是一道美味,更是千年传统的承继,是人与人情感的联系。这种联系在过年前后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腊味与过年邂逅在一起,它便有了特别的意味。腊味飘香,那是故乡,确切地说,是家之于游子的记忆。 如果对记忆、时间和腊味抵达年关的先后顺序进行排位,被人形容为“太匆匆”的时间反倒是速度最慢的那个。年之于人,通常先到人的心头,在心海里搅动波澜,勾起舌尖的味道,唤醒大家对家的记忆、对年的期盼,而后它才缓缓而至。 当然,那袅袅飘荡的香气里,还饱含着制作者对亲人的牵挂。否则前人也不会说最好的腊味不能求之于店肆,而要到家里才能尝到了。 虽然地域不同,习惯不同,制作腊味的具体时间也有差异,但大体是相近的。初冬时节,离过年还远,北风一起,腊味的制作已然开始。灌腊肠、做腊肉、腌菜干…………等所有操作完成后,将那些腊货用绳子串了,挂在屋前的三脚架上、门口房梁处、窗户横档上进行晾晒,自成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冬天的风时疾时徐,将那带有阳光味道的鲜咸滋味送至人的感官,让年味变得愈发浓了。老人们数着日子,默默地盼着:过不多久,外出求学、工作的孩子们都该回来了。 团圆之日,将腊味取出,洗净烧熟,空气里、刀和砧板都是香的。 有些东西,岁月阻不断,距离隔不开,腊味即是如此。它不仅征服了食客的味蕾,更抚慰了每一个离家游子的心。 食物就像物候,预示着不同时令的到来。腊味对应的则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春节。起初,人们在对腊味的期盼中迎来了它,过不多时,又将带着“家的味道”离开。 如果说过年以前腊味就像是一个路标,指引着游子回家的路,那么等过完年,它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带给人无限温暖。 那些生产腊味的地方,儿女远行的时候父母都会往后备厢里塞上腊肉等许多便于保存的特产。这种感觉就好像游子尚未离开,家人便已期待着下一次的团聚。 毫无疑问,小小的腊味,藏着款款的深情。想象一个场景:以前没有电话,交通又不便,出门做生意的人走南闯北,餐风露宿,若是错过了宿头,没有地方安歇,没有食物充饥,此时将随身携带的腊味取了来吃,不仅可以果腹,内心想必充满了感动吧。在这种感动中,游子思家的心情也就变得更加迫切了。 因为腊味,因为腊味里蕴含的深情,走遍万水千山,总不及故乡来得温暖。也无怪乎有人说,中国人最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这些年,总有人唏嘘感慨,说年味越来越淡了,怕有一天会彻底消无。其实,无须如此悲观。只要腊味还在,年味便永远都在。因为留住腊味,留住的不仅是美食,还有人们对于年的记忆,以及家的关心和牵挂。 (潘玉毅)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