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3-04-20 10:35:54

蚕豆清欢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低眉春已逝,抬首夏伊始。谷雨之后,家乡的蚕豆上市了,大街小巷,隔几处就能看到肩挑担子的农夫或腕挎竹篮的村妇,满满的碧油油、肥嘟嘟的豆荚,鲜嫩得能掐出水来。鲁迅先生在《社戏》里写道他和小伙伴们坐乌篷船看社戏,回来途中,看到“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勾起了肚中馋虫,于是,几个毛孩子去六一公公家田里偷摘了一大捧,剥豆的剥豆,找柴的找柴,生火的生火,煮好后“用手撮着吃”,时过境迁,先生在提及往事时仍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文中令先生念兹在兹的“罗汉豆”,就是“蚕豆”。沈朝初有《忆江南》一诗:“苏州好,豆荚唤新蚕。花底摘来和笋嫩,僧房煮后伴茶鲜,团坐牡丹前。”可见,蚕豆深得家乡人喜爱。

春末夏初的蚕豆最为鲜嫩,焖、炒、炸、煮各种烧法,样样好吃得紧,用指甲剥去外面的豆荚,跳出来的豆子碧绿嫩糯,加一点切碎的咸菜,连内皮炒,滋味尤赞;炒红苋菜时加几颗蚕豆瓣,色香俱佳;番茄蛋汤里放上一点蚕豆瓣,亦能提味;我家乡有豆瓣饭,用蚕豆小麦一起煮饭,可以预防疰夏。我最喜欢的吃法却是最寻常不过的葱花蚕豆,热锅下油,母亲将蚕豆倒入锅内,麻利翻炒起来,末了,抓一把葱花扔进去,颠两下,直至豆皮起皱,一道极有特色的家常下饭小菜就上桌了。此时的蚕豆,入口酥绵,清甜的汁液在口中迸出、在唇齿间流淌、在舌间酝酿,鲜嫩莫名。无怪乎范烟桥盛赞:“煮而食之,可忘肉味。”

江南有《蚕豆谣》:“蚕豆青,蚕豆黄,青的嫩,老的黄,由青转黄太匆忙。”嫩蚕豆上市半个来月,豆嘴处变黑,蚕豆渐老,可老蚕豆自有老蚕豆的吃法,譬如,烹调前可在豆嘴处剪开一刀,方便吃时吐壳,彼时的蚕豆略带点沙,别有一番滋味。还可以加点油盐,连壳炒来吃,这就是民间小孩子最喜欢吃的“炒盐豆”。鲁迅小说《风波》里被九斤老太骂“一代不如一代”的曾孙女六斤,在吃晚饭前捏一把在手里吃的就是炒盐豆。有一种久负盛名的吃法,将老蚕豆连皮煮熟,加点桂皮、食盐,美其名曰“茴香豆”,既可作下酒菜,亦可白嘴当零食吃。在鲁迅先生故乡绍兴,茴香豆是一味极好的佐酒之物,《在酒楼上》,先生请故人吃酒有雷打不动四样下酒莱: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茴香豆亦首当其冲。孔乙己一到店,便排出九文大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在落魄的人生里,给他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和满足。为身临其境体验一下,我特地来到绍城的咸亨酒店,店门面临街柜台上置有栅栏,栏内摆着茴香豆、加饭酒,我学着孔乙己要了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坐在方桌上有滋有味地品尝起来,咸亨的茴香豆很有嚼劲,黄酒也有年头了,酒香和豆香在唇齿间弥散开来,恍然间,似乎穿越到了那个年代。

南宋舒岳祥是一个极会享受生活的人,他在《小酌送春》中写道:“莫道莺花抛白发,且将蚕豆伴青梅。”描绘了一幅春夏交替之际,用蚕豆佐上时令的青梅酒,把案独酌的情景。试想一下,诗人手持酒杯,拈起蚕豆,一颗一颗纳入口中,那绵软鲜爽的滋味在舌尖氤氲,回味隽永,于微醺中品咂时令流转,想想也羡煞人也。蚕豆,这一乡野俗物,在诗人笔下,越发形象高雅起来。

儿时,曾寄居外祖父家,外祖父素喜饮酒,我那心灵手巧的外祖母常用蚕豆与鸡蛋、韭菜、蒜苗、咸菜、火腿、笋片…………或烧或炒,做成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下酒菜,吃得我差点连舌头也吞下肚。外祖父无事常独坐老宅的庭院里,靠着藤椅,咪一口黄酒,夹一粒茴香豆,嚼起来嘎嘣脆,豆子是姨妈从上海老城隍庙捎来的奶油茴香豆,也叫铁蚕豆,非牙口极好,压根嚼不动。我看他吃得香,也嘴馋起来,忍不住抓一把塞进小嘴里,硬梆梆的豆子差点把我的乳牙磕没了。打那以后,我再也没碰过茴香豆。

“然山径花吹尽,蚕豆青梅存一杯”,又到一年立夏时,蚕豆易老,正如年华易逝,我忽地忆起外祖父当年吃茴香豆的场景,便从橱柜里取出友人赠送的青梅酒,去街上杂铺店称了半斤茴香豆,自饮自酌起来,我从冲龄迈向而立,一口好牙“无坚不摧”,母亲听得我嘴里发出“咯嘣咯嘣”那干脆利落的嚼豆声,忽地扭转过头来,羡慕的语气中略带一丝惆怅:你和你外公一样,天生一口好牙!

(申功晶)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