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黄河情结。 从苦水的玫瑰到河州的花儿与少年,从记忆中的萧关道到西吉寂寞的城堡…………李敬泽带着异乡人的眼光踏上旅途。著名作家、评论家李敬泽的黄河旅行图文随笔集《上河记》,以十五篇文章的容量记录下行走黄河边难忘的日夜,将目光聚焦于旧牌匾、楹联、门楼、城墙、堡寨、庙宇等凝固历史痕迹的角落,秉持贯通古今、富于哲理的笔调,在对日常见闻的描写中融入大量对历史的追溯与思索,以求勘探这条大河本真的面貌。 李敬泽的这本《上河记》,原书名是《河边的日子》,改名的寓意是“黄河远上,上河为记”。作者2000年游历黄河中上游,走过甘肃、宁夏、内蒙古与陕西四大省,出版了《河边的日子》。《上河记》新添了《自吕梁而下》一文,改名为《上河记》重新出版。这本书虽然创作于20年前,但是书中的人事物却依然能在20年后的今天感动我们。李敬泽感慨,“这本书像一艘船沉没在我书柜的最底层,它的时钟停留在2000年。书之外,时间前进,人事代谢,沧海桑田…………这是穿越,是重返22年前,现在侵入往昔,他乡原是故乡。”在他的心里,黄河早已是他熟悉的故乡。跟随《上河记》的笔触行走,在玫瑰与酒的香气中,从来自时光彼端的眼眸中,凝望壮阔的文明之源,读者仿佛能听见各种质朴的乡音,看见当地人亲切的面容,走进一段段韵味悠长的旧时光。 一直以来,李敬泽有“作家中的考古者”之称,其文笔蕴藉,性灵踊跃,《上河记》中对日常见闻的描写显现了其文字背后的寥廓意境。正如作家毕飞宇所言,“你想不到李敬泽的哪段文字会一下子击中你,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想一会儿。”李敬泽把河上纪行,写出了纪录片的“文献感”,他像周代的采诗官,取各国之风,用以兴观。若以六经皆史的观念看,河上民风,自是春秋。“关于黄河,人们说得太多了…………它几乎不是一条被看到的河,而是被说出的河。”自古以来,有关黄河的故事无穷无尽。然而,我们真的如想象中那样了解自己的母亲河吗?李敬泽说:“我为它浩大的、流动不居的多样性而惊叹。”作者行文随性、灵动,天文地理历史闪烁其间,无数生动细节恍如正在眼前上演,读着不累,却颇能发人深思遐想,正所谓好文天成,绝无矫揉造作痕迹。《上河记》的纪事,又暗含编年与群像列传的史家气息。这本书不是游记,是对黄河流域贫苦众生的一次观察与记录。作者怀着极大的善意去记录生活在黄河两岸的男女老少的生活,让这本游记见山见水,更见得到人情冷暖和风土人情。 《上河记》收录的15篇散文汇通古今,融入自我,引以文献,叙事写人,描情状景,构成文体综合实践新境界。人物故事,自我故事,历史记载来回穿引,构成繁复对话,时空杂语的文本系统。作者很详细的在标题下均注明对应的时间,所以我们也可以对应着时间去了解文章中描写的风土人情,这样就不会有和时代脱离的感觉。与文字相呼应,书中穿插着50余幅彩色照片。相机记录下行程中的风物,亦凝聚着无限情思。作者手绘的路线图、城堡平面图,更将记忆的脉络直观展现。 李敬泽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很少有人读到。”其实相对的“寂寞”又何曾不是一件好事。阅读《上河记》,开启一段穿行于时空之间的黄河之旅。“我将从黄河之源走到黄河的入海口。在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漫游,走过山、原野、河流、村庄、城市…………我想,你要任自己的意走出去,去往你未曾去过的地方,你得见见山川、世面,会一会陌生的人。” 这也许就是旅行的意义。 (胡胜盼)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