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阅自己喜欢的散文集,会收获一份好心情。 阳光正好,我赏读着文友周而兴的新书《海峡风吟》………… 《海峡风吟》散文集,全书共分五辑,60余篇文章。细细品读,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美”和“情”贯穿全文。 周而兴生于平潭海岛,长于海边。作为大海之子,他热爱大海,热爱故乡。“岁月辗转,深藏着对大海不解的情怀。常常站在海边,静静地感受大海的博大胸怀,赏阅大海千变万幻的神韵。喜欢海之浩渺,喜欢海之蔚蓝,喜欢海之柔情之美…………” 美,不但愉悦人的眼睛,也净化人的心灵,更提升人的情操。作者对美的寻求和书写,也滋养着作者的心灵。 拾贝壳、捡海螺、钓鱼等讨小海,是海边小孩的家常便饭。《海边的小孩》里,有生动形象的描述。“有时钓鱼的诱饵用完,机智的小伙伴现场撬起礁石上的小海砺充当诱饵,那些饿昏了的小红斑,飞快地扑上鱼钩。”“饿”“扑”两字,写活了小红斑鱼的灵动与传神。幼年的海边生活,虽然苦涩,但用唯美的视角来观察,回忆也是快乐和美好的。 但凡旅行的人,更多的是把欣赏美景、品尝美食放在第一位。而作者在《诗圣心灵的家园》这样写道:“最吸引我的不是令人垂涎欲滴的麻辣火锅、经典美食;更不是那人潮如织的宽窄巷、锦里古街,以及店家林立的春熙路。最让我青睐的却是青华路上,爱国大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描绘的‘杜甫草堂’”。对于旅游,除了美景和美食,作者追寻先贤志士的足迹,就有了更高的精神享受和更深的心灵愉悦。在匆忙又浮躁的当下,作者的自觉提升和自我修行,实在难得,可敬可佩。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周而兴在《江滨漫笔》一文中写道:“晨曦下,花蕾挂着晶莹的露珠徐徐绽放,似新月初展,清纯而娇羞。”一弯新月,花蕾饱满,天上人间的美景妙思齐聚作者笔下,浪漫而美好。而更让人钦佩的,作者为了欣赏江滨的一路美景,甚至提前上班绕远路。追求美,是要不辞辛苦的。然而,无论生活如何琐碎,作者始终怀抱寻找诗和远方的心。如此,绕远路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海峡风吟》不仅对自然之美诗意化,书写日常生活场景,也极具平实之美。《家住鼓楼》中有这样一段:“街坊上许多绿荫蓊郁的休闲园地,更有一番慢生活的况味。三五老者围着石凳,泡一壶茉莉,闲聊家常趣闻,摸一把纸牌。或斜躺竹椅上听一段评话唱,或溜达散步…………一朝一夕便过去了。这种寻常的闲逸幽情,虽是平平淡淡,却别有韵味。”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 周而兴笔下的人性美,是柔细的,是深情的。他在《嫁女》一文中写道:“对于女儿,我还要叮咛一句,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长辈,谦逊待人。”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殷殷期盼,字短情长。而对母亲,他在《回家看看》中:“社会普及手机通信后,为了方便联系,我特地买了一部按键与屏幕较大的诺基亚老人手机给母亲使用。”此情此景,细致周到的爱心深受感动。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寄托情思,情思和景物完美融合。我认为,《海峡风吟》就是这样一本书。文本中美的书写,皆源于作者内心美好的情愫和真挚的情感。周而兴《通天之门》一文中写道:“站在山崖上,长天旷朗,大海浩渺。浪涛推涌,海风呼啸,高高探出海面上的风车摇曳,似乎向我们招手致意,令我感慨良多。曾经海岛缺乏水电,也缺乏火电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岛上积极开发风力发电,源源不断的绿色高效能源,给海岛带来光明。” 引用这些文句,是因为我读到这里,心中感慨颇多。作者少年离岛出外求学,成年后在榕城工作安家,物质条件有了显著提升,但依然深爱着自己的家乡。故乡的发展和进步,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牵动着游子的心。他都从内心深处赞美和歌吟,真挚感情力透纸背。 散文的世界广阔多样,无论是作者所写,还是读者所读,实在太过有限。品读《海峡风吟》,我一直以为作者主观抒情重于客观描写。书中每一篇文章,无论是写自然和故乡,还是写亲人和朋友,或是写人生和职场,周而兴都是怀着主观的深深热爱之情,去书写去歌吟。笔下汩汩流淌的,都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都是作者妙笔生花的动人语言。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彰显出明亮的生命光辉,洋溢着饱满的生命热情。涓涓细流,沁人心脾。 徜徉《海峡风吟》书里,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让我感觉到在春天的深处,仿佛洋溢着“美”和“情”的音符,令人充盈与愉悦。 (赵玉明)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