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4-11-04 12:14:28

纠纷,如何从“有结”变“有解”?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纠纷,如何从“有结”变“有解”?

————霞浦县公安局松山派出所着力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闭环机制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1月4日讯 “真没想到派出所的工作做得这么细致,调解结束还有上门回访,太感谢你们了…………”7月18日,在霞浦县公安局松山派出所,群众尹某将一面印有“执法严明 公平正义”字样的锦旗送到民警手中,对民警尽职尽责的调解表示由衷感谢。

一面锦旗,凝聚着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与认可,也见证了守护和感谢的“双向奔赴”。

今年以来,松山派出所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紧盯辖区治安形势和矛盾纠纷特点,从源头稳控、多元调处、跟踪回访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闭环机制,有效将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辖区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攀升。今年以来,该所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8起,同比下降40.61%,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起底摸排 源头稳控

“你们双方都冷静一下,冲动只会激化矛盾,好好沟通才能解开误会…………”8月15日,滨河东路警务站内,民警对争吵得面红耳赤的王某和张某劝解道。

事情起源于一次邻里口角。喜爱种植花草的王某将家中摆放不下的花盆放置在过道中,邻居张某出门时不慎被绊倒,脚被摔碎的花盆划伤。王某误以为张某不满花盆占道故意摔碎,张某未得到王某道歉反被指责,故而心生不满。

之后,双方多次因此发生口角,矛盾愈演愈烈。该小区物业多次处理无果后,在该所社区民警开展入户走访时,将情况告知民警。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民警将双方邀请至滨河东路警务站,从法理、人情、邻里相处等多个角度进行引导劝解。经过多次调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松山派出所牢固树立“预防在先、源头化解”的工作理念,发挥社区民警的主动性,依托村干部、警务助理等人熟、地熟、威望高的优势,结合入户走访、隐患排查、防范宣传等日常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全面排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经济纠纷、劳资纠纷、土地纠纷及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及时发现和掌握“小纠纷”,排查“小隐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变“被动”为“主动”。

汇聚合力 多元调处

“警察同志,我们都相信你们是最公正的,我也不为难他了,就按照这个标准赔偿吧…………”听完民警由情入理、有理有据的劝解,林某家属对民警如是说。

原来,林某受雇于孙某在海上养殖生蚝。6月27日,林某在海上生产作业时不慎落水,经多方搜救后,确认已遇难。之后,林某家属与孙某就赔偿金额产生分歧,希望警方介入调解处理。

得知情况后,松山派出所立即启动矛盾纠纷“3+N”联调机制,与村委干部组成联合调解小组,将双方约至村委,安抚情绪,了解诉求。经过多方多次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共识,矛盾成功化解。

从开始争执得面红耳赤,到最后握手和解,得益于松山派出所施行的多元解纷之“策”。松山派出所针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及时与民政、交通、卫生、人社、司法等相关职能机构联系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吸纳社区(村居)的网格员、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协助配合参与调解工作,形成“公安+部门+社会力量”的大调解模式。

“相较于公安‘单打独斗’,多部门协同共治不仅有效发挥了人熟地熟优势,还注重运用专业知识、借助专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提高了调解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该所民警说。

[page]

跟踪回访 案结事了

“要理性维权,过激讨薪只会让你有理变无理。”

“拖欠的薪资现在都拿到了吗?如果有需要帮忙,尽管来找我们…………”

7月14日,松山派出所民警调解一起薪资纠纷,双方达成协议,工资拖欠方林某乙承诺尽快将薪资全部补全。

为防止调解落实不到位,导致矛盾纠纷反弹,该所民警于7月17日对双方进行上门回访。得知林某乙已将拖欠的薪资全部支付到位,民警这才放下心来。

矛盾化解重在履行,跟踪回访重在落实。松山派出所按照“谁办理谁负责、谁摸排谁负责、谁调解谁负责”的原则,推行矛盾纠纷“发现、研判、预警、核查、处置、反馈、总结”全流程闭环机制,对已经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实行“应访尽访”,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微信回访等多种形式,定期跟踪回访、动态跟踪,掌握双方履行协议情况,耐心细致做好结果问询和解释沟通工作,避免“表面和解,背后斗气”,真正做到案结事了。

在回访的同时,该所民警还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反映诉求,利用合法手段解决问题,有效增强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本报记者 龚丽雯 通讯员 吴凯)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