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4-12-30 13:59:49

摇篮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春运将至,喜讯传来:福州车站派出所荣誉墙上再添一笔——执勤大队队长李健颖荣立个人二等功!想听听这位“80后”攻坚克难的故事,可李健颖却摆了摆手说,和前辈们相比,这点荣誉不值一提。

不是荣誉含金量不够,而是在这个光荣团队里,二等功确实只是起步。

这个光彩夺目的集体,就是南昌铁路公安局福州公安处福州车站派出所——成立66年来,先后涌现出5名全国公安系统一、二级英雄模范和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1名、全国公安楷模1名、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4名,民警400余人次立功受奖,派出所获得“全国模范公安单位”、“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及集体一等功等荣誉……

一个仅几十名民警的铁路公安派出所,何以能英模辈出?这支被誉为“英模摇篮”的队伍,有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

“怕死就不干公安!”

临近春运,福州火车站的人流量渐渐大了起来。作为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今天的“八闽首站”宽敞明亮,承接四方,联通九州,各种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设施,让旅客在舒适便捷中,奔向远方的温暖与美好。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当时,福州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火车站却是全国铁路网的“末梢站”“终点站”,一个不到千人规模的候车室,拥挤不堪。人们背着沉重的行李,摩肩接踵,紧张而喧闹。不法分子混迹在嘈杂混乱的人群中,为非作歹,猖獗一时。那时,铁路公安“站车查缉”缺乏科技手段,完全靠眼耳鼻脑心跟犯罪分子斗智斗勇。

74岁的方长华,回忆起往事,恍如昨日——

24岁那年,他从部队复员到福州铁路公安工作,走上“铁道卫士”的最前线。

初到派出所的方长华踌躇满志,下决心大展身手,跟着大名鼎鼎的陈善珉每天穿梭在拥挤的人潮中。

公安战线一级英模陈善珉(前排中)与派出所年轻民警交流 □林志涛 摄

“刚开始,老陈让我去查一名可疑人员,我心想:既然已经锁定了嫌疑人,这不太简单了!可是,查了半天都没结果,最后还是老陈凭经验在一盒牙膏里挤出3条黄金。老陈明察秋毫,厉害!什么藏在腰带里的玉器,窝在鞋底的黄金,他瞄一眼,下手就摸出来了。我们常常看得目瞪口呆。”说起年少时候的轻狂,方长华至今还有些不好意思,他对师傅的敬佩溢于言表。

“这样的事经历几回,我明白了,做什么都要用心、用脑,都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嘛。我下功夫跟师傅学习,之后每天都能查到‘大鱼’,干劲越来越大。”方长华向我们总结他的盘查经验,比如神色慌张的、左顾右盼的、装瘸装拐的,十有八九都是嫌疑人;还有那种说是走亲访友,行李却简单,连一点特产都没带的,或说是公务出差,却支支吾吾讲不出工作单位的,统统都有问题!

所谓名师出高徒,师傅是传奇英雄,是“铁路神鹰”,徒弟岂能落后!在福州车站派出所当民警的20多年来,方长华跟着陈善珉边学边干,也练就了一双“神眼”,总结了“看、问、思、查”“南金北运”等工作方法和缉查秘方,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4000多人,缴获走私黄金、鳗鱼苗、鸦片、珠宝玉器等大量赃物,案值上千万元,被人称为“缉私神探”,先后获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

“那个年代,犯罪分子太多了,天天都能抓好多,我跟着师傅,后来还有女民警丁榕,每天在火车站到处转,暗自较劲。老陈急性子,丁榕好胜心强,有时候老陈抓的没我们多,就特别着急,生怕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有什么疏漏。”方长华说,“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辈的奋斗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

方长华和一级英模丁榕是陈善珉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带的徒弟。当时,由50多岁的陈善珉、40多岁的方长华、20多岁的丁榕组成的搭档,是一个战无不胜的“铁三角”。在那个走私猖獗的年代,他们屡建奇功,犯罪分子听到他们的名字可谓是闻风丧胆。说起三人搭档的那几年,方长华记忆犹新:丁榕虽然是女孩子,但是泼辣干练有个性,大大咧咧像个男生;师傅不仅经验丰富,身体还倍儿棒。他常年以所为家,每天早上5时上岗,晚上坚持到送完最后一趟车,把车站站台当作“没有硝烟的战场”, 是个铁面工作狂。“我和丁榕跟着师傅加班加点,但偶尔也掉链子,比如在春节最紧张的时候得个重感冒什么的,不像师傅,跟钢铁一样。”方长华在一次追逃时晕了过去,被紧急送往医院,高强度的工作对他的心脏造成了损伤。此后,他只好转战幕后。

铁路公安工作除了强度大,还十分危险。方长华告诉我们,在一次巡查中,犯罪分子突然拔出手枪,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受伤,陈善珉毫不畏惧,跨步上前夺枪,结果胸、腹两处中弹,他握着对方的证件,倒在了血泊中……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方长华,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有一次,车站工作人员看到一名可疑人员腰上绑着一圈管子,大叫一声:“有手榴弹!”周围旅客四处逃散,在附近的方长华听闻,一个飞扑上前抱住可疑人员,才发现腰上绑的是走私鳗鱼苗的管子。“当时什么也没想,下意识就扑上去控制住了他。”方长华感慨,这十几年来,面对的危险和威胁数不胜数,但他从未动摇过,“怕死就不干公安”。

方长华的这句话,让我们想起了石天清,我们从电视里看过他弹射出去追逃的奋不顾身。当时他正在火车站广场盘查一名可疑男子,对话中,男子丢下行李撒腿就跑,石天清如离弦之箭追上去,将男子擒拿归案。这位个头不高、不苟言笑的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是陈善珉的第三代徒弟。他同样传承了陈善珉实干苦干的狠劲,揣摩总结出“六察”查堵工作法,练就了一双秒识假证的“神眼”,成为全国铁路公安系统第一个“追逃状元”。

我们还想起了石天清的师弟杨仁德手臂上的伤疤。有一年夏天,杨仁德在进站口查缉一名致两人重伤的公安部网上在逃人员,犯罪嫌疑人企图逃跑,杨仁德眼疾手快,迅速将其放倒,牢牢地控制住。他的右臂被犯罪嫌疑人死死咬住,痛得他额头直冒汗。事后,有人问杨仁德:“你是铁打的吗?咬那么狠也不松手!”杨仁德说:“铁警铁警,铁骨铮铮。就是把我的胳膊咬断,也不能让犯罪嫌疑人逃掉!”

头顶警徽,忠诚守护,即使遭遇危险,派出所的民警都会和前辈们一样,选择冲锋在前,决不退缩。

“英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杨仁德常说:“英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这话掷地有声!可是,我们一时并不能将眼前这位腼腆、斯文的“大叔”与“英模”联系上。

15年前,杨仁德调到慕名已久的福州车站派出所,被安排在“丁榕查堵组”,负责查缉网逃工作。虽然之前担任乘警时已小有名气,6年间在列车上查获在逃人员近百名,有着“列车之鹰”的称号,但彼时38岁的杨仁德却像个“新兵蛋子”,一切得从零开始。他每天起早贪黑开展查缉工作,向英模学习,虚心求教。经历十余载淬火打磨,杨仁德从青涩“小学徒”成长为口传身授的“大师傅”,成长为拥有一身过硬追逃本领和服务群众的带头人。

7天抓获8名网上在逃人员,是杨仁德最好的战绩。在福州车站派出所工作的十几年间,杨仁德共抓获500余名网上在逃人员,说他是“网逃克星”并不为过。他总结出的“十八字”网上追逃工作法被公安处推广借鉴。同年,南昌铁路公安局福州公安处追逃工作成绩在全国铁路公安系统名列前茅,76名民警荣立个人三等功。

从警20多年来,杨仁德以日复一日的真心和热情,在平凡岗位上坚守“人民铁道卫士”的初心和使命,查获违法犯罪人员1600余名,抓获网上在逃人员670余名,荣获“全国公安楷模”“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多项荣誉称号,18次立功。

陈善珉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从他那股认真劲儿看,就是一把值得锻造的好剑。”

原来,杨仁德还在来舟车站派出所时,就经常坐着绿皮火车,赶到福州向老前辈陈善珉请教业务……

前年金秋,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范围内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对公务员队伍进行表彰。

杨仁德作为铁路公安系统的唯一代表,赴京领奖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问及他的这个高光时刻,杨仁德谦虚地说:这是全国7万多铁路公安民警的共同荣誉,我只是做了一个公安民警该做的事。

载誉归来,杨仁德第一时间向师傅报喜。

彼时86岁高龄的陈善珉拉着杨仁德的手,谆谆教诲:“你要继续传承好英模精神,带领青年民警争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为人民再立新功!”

杨仁德连连点头。他牢记师傅的话,并付诸行动。“青年民警大多有个通病,眼高手低,还容易出错!我自己当初也一样。” 杨仁德说,出错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面对,正确引导,一定会有明显的进步。

吕钦是杨仁德一名优缺点很明显的徒弟。带了一段时间后,杨仁德发现吕钦脾气急躁,办事急于求成,便带着他一起到工作现场,不厌其烦地教他做事情要沉着冷静多思考,及时指出他工作中的优缺点,并传授经验和方法;对一些工作中“屡教不改”的小毛病,毫不留情地严厉批评,还经常找他促膝长谈,鼓励他、开导他,像学校老师一样,到他家走访,为他加油鼓劲。刚开始吕钦还不理解,以为是挑他的刺,随着长时间的接触了解,他懂得了师傅的良苦用心,是“不想浪费好苗子”,是对事业的一种大爱。

如今,吕钦紧随师傅的脚步,慢慢成长起来。从警13年,吕钦在打击违法犯罪和为民服务中,战果丰硕,已经有300余名在逃人员落入他的手中。前年5月,在全国公安系统表彰大会上,吕钦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他向师傅学习,把奖金全部捐赠给了福建省公安英烈基金会。

一个英模就是一面旗帜,能带动一个群体、激励一支队伍。在英模精神感召下,派出所有了英模成长的土壤和养分,一个个年轻后辈茁壮成长——吕钦、李健颖、张新珠、王皓伟……都已崭露头角。

福州车站派出所满墙的荣誉奖牌,折射出这支英雄队伍的忠诚底色。而镂刻在文化墙上的8个红色大字——“以师带徒、薪火相传”,更彰显了这个集体的光荣传统。

“一年带着干,两年能单干,三年成骨干。”看到徒弟们一个个成长进步,杨仁德心里无比欣慰。

将为人民服务融入血脉中

退休后,陈善珉经常回到所里,走进新警中,跟他们促膝谈心,教育引导年轻人管好自己的念头、扣好从警生涯第一颗扣子。“一要为人民服务,服务越好越光荣;二要多破案,坏人抓得越多越光荣;三要清正廉洁,手伸长了会出事。把这三件事做到、做好,你就是人民好警察。”这是老英模朴素的理念。

徒弟们记住了,也做到了。他们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了血脉中。看到行李多的老人,他们会接过来帮着拎;遇到面有难色的旅客,他们会主动询问有何困难;旅客找不到通道,他们会亲自带到检票口……

早在2005年,石天清就在派出所设立了“爱心救助账户”,有600多人次旅客受益,多数受资助旅客事后都会把钱如数打到账户上,有的受资助者还加倍归还,希望用于帮助更多的人。

2012年12月,福州车站派出所创建了“功模服务站”,传承功模一心为民精神,从细微之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为旅客提供爱心账户、爱心电话、失物招领、公益寻人等便民服务。

2016年,杨仁德自筹资金5000元设立“爱心基金”,用于帮助在旅途中遇困的旅客。这些年来,他共捐赠助困资金10万余元。

2018年10月,全国铁路公安系统首个以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务室——杨仁德警务室挂牌成立。

“现在科技发达了,到处都是摄像头,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很多,就应该把心思多放在为人民服务方面。”杨仁德说,“这个警务室的成立,主要是受了师傅的影响。”

车站派出所的民警,一代又一代传颂着前辈一心为民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一名旅客携带的1万多元现金被偷了,心急如焚,悲伤欲绝。在那个通信和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要在茫茫人海中搜寻一个人何其困难!但陈善珉没有退缩,他一边让人安抚失窃旅客的情绪,一边推测盗贼可能带着现金转移的地方。他顶烈日,冒酷暑,骑着自行车,马不停蹄地跑到汽车站、台江轮渡码头紧急搜索,终于,在轮渡码头将盗贼抓获……

这事在当时传为佳话。失窃旅客说,陈善珉的恩情,令他终生难忘。巧的是,上世纪90年代,陈善珉在秦皇岛疗养时,居然遇到了这名旅客,对方盛情邀请他一起吃饭,被陈善珉婉言谢绝。

“不能吃群众一顿饭!”这是陈善珉的原则,也是他时常叮嘱后辈的话,质朴又严肃。

“师傅是真正做到了一心为民,不图回报。”杨仁德感慨道。

“为旅客做好事,也已经成为我师傅的本能反应了。”杨仁德的徒弟、“95后”民警王皓伟说。在杨仁德身上,他看到了满腔热忱,“师傅眼尖,不仅能一眼锁定嫌疑目标,还能一眼发现旅客和群众的需求。”

前几年一个年末的晚上,正在值班的杨仁德看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抱着一个大包在警务室门口徘徊,觉得反常,就问男孩:“小朋友,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男孩怯生生地看着他不说话。经过反复询问,男孩哭出声来。原来,他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几天前,相依为命的爸爸又因脑溢血去世,他想把爸爸的骨灰带回四川老家。但处理完后事,钱已经花完了,男孩不知道该怎么办,抱着装有骨灰盒的包来到火车站,想请杨仁德帮他买一张回家的车票,却又迟迟不敢开口。

“他和我儿子一样大,却要承受这样的悲痛,让我非常难受。”回忆起这件往事,杨仁德眼里有泪花。

后来,杨仁德带男孩去吃了饭,买好火车票,又联系上他老家的村支书和亲戚做好对接,并将男孩送上火车。临行前,男孩留下一张小纸条:“感谢警察叔叔,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我帮助,让我感到这世间好人是真的多!”这张纸条,现在就贴在杨仁德警务室里。

警务室里,一张又一张这样的字条,诉说着一段又一段温情的过往,也提醒杨仁德不忘初心。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不饱饭,知道穷的滋味。”平时对自己十分抠门的杨仁德,却对困难旅客十分大方,“出门在外谁都难免遇到困难,帮助买张车票不过几十元,多的也就几百元,这点费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却能让困难旅客平安回家。”

如今,杨仁德警务室已经成为服务旅客群众的“金字招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协同福州市民政局设立联合救助服务点,打通服务困难旅客“最后一公里”;新设立的“金牌调解室”,专门邀请资深律师担任调解顾问。在调解室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发扬光大,旅客之间的矛盾纠纷在民警们春风化雨般的调解中化解……

英模精神在传承中赓续,它犹如矗立在这湍急人流中的一座坚毅灯塔,日复一日地驱散旅客心头的阴霾,勾勒出职责与人性交织的温暖画面。从除暴安良到为民服务,面对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车站派出所工作也在创新中发展。福州车站派出所刚成立时,福州火车站只有一条单线铁路。而现在,福州火车站已成为福建省客流最大、车次最密集的铁路枢纽。民有所需,警有所应。把旅客的小事当大事,全力为旅客排忧解难,是福州车站派出所民警的庄严承诺和实际行动。

华灯初上,福州火车站熙熙攘攘,人群如潮水般不停地涌动。我们忽然想到了即将到来的春运,想到了那群从英模摇篮里成长起来的人,他们无畏前行,守护安宁,他们无私奉献,温暖人心。他们的身影,将组成这里最美的风景线,成为那些南来北往旅人最坚实的后盾。他们,又会有一个接一个的新故事……

(黄儒青 刘晓彬)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