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迎花灯,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元宵节活动。 “迎灯”与“迎丁”谐音,含有期望家族人丁兴旺的意思。与外地悬挂花灯供人赏玩不同,故乡迎花灯是巡游迎接的,像游动着的一条条火龙。花灯多达20多“伙”,一伙花灯有几百只,整个村子有近万只花灯在闪闪游动,宛若天上的星星眨呀眨。元宵节那晚,故乡被绚丽的花灯包裹着、映衬着,好似进入了童话世界,如梦似幻! 迎花灯多以每座祖居土楼为单位来制作花灯。这不,正月初五晚上,就有村中双桂堂的人来“炒灯”了。咚咚锵,咚咚锵…………每到一楼门口,炒灯队就扛着二架花灯,拚命敲锣打鼓,震得人耳膜嗡嗡响,然后就在楼门口嘭嘭地放铳…………所谓“炒灯”就是炒人来迎花灯的意思。 “炒灯”是“牵头”人组织的。楼中热心人喊话说:“阿兵是新婚,该去牵头!”阿兵还在犹豫,楼中人就起哄说:“你不牵头?不想生‘丁’吗?” 大家哄地大笑。阿兵红着脸,一言不发。这时,楼中人又起哄了,一个说:“你敢牵头,我出五百!” 另一个抢白道:“他有什么本事牵头?他敢牵头,我出八百!”………… 阿兵梗着脖子,涨红脸说:“牵头就牵头,我怕你打落?”哈哈哈………… 但是,这不过是玩笑话。炒灯队来到我的祖楼奋跃堂门坪前,一直滞留不走,锣鼓喧天,火牌上“明清”二字闪闪烁烁。我的土楼是七世祖行素公建的,约有四百年的历史,但子孙大多外迁了,留居此楼的后裔只有十几家人,属于弱房弱枝。往年,炒灯队一来,楼中人就拿着一串鞭炮,点燃迎接,表示响应做灯。 这次,大哥左等右等,见楼中无人去接,只好自己打开楼门,点燃鞭炮…………炒灯队见大哥接灯了,抬起大鼓,走村窜巷去了。 大哥牵头做花灯。他拿着红单,到本房亲友中去募集灯资,把谁写多少只灯,出多少钱,一一记下来。他安排楼中的嫂子、姐妹们去山上砍竹子。莲灯制作工艺太复杂了,我楼不做,我们小孩在楼中师傅指导下,一起动手做鼓子灯、鲤鱼灯、走马灯、花篮灯………… 纸、竹等备办齐全后,老老少少都来帮忙制作花灯。先制作8只鼓子灯和写着楼名“奋跃堂”的“火牌”,在夜幕降临时,敲锣打鼓“迎”到各楼去“炒灯”,全村迎花灯的气氛渐渐浓郁起来。有的楼说:奋跃堂都做花灯了,我楼怎么能不做呢? 经过裁竹、剖篾、扎架、糊纸画、饰丝绦,短短几天,形状各异的走马灯、鼓子灯、鲤鱼灯、花篮灯就做好了。我做的一只鼓子灯上,写上了“劳动光荣”,还画上一只小虾。每四盏灯挂在一根六尺长的竹篙上,这竹篙一根根连接起来,并在竹篙接合处安上一支竖竿,像一条长龙。 一天,我疑惑地问大哥:“为什么花灯要用白纸来做灯面呢?…………” 大哥笑了,说:“白纸做的并不是白灯,它就叫花灯。” “为什么?”我歪着头问。 “你看,白纸制作灯面,透光柔和,可画彩画,缀以缤纷丝绦,就成‘花灯’了。”大哥指着灯面最外圈的红色饰边说,“红代表火,具有驱邪护佑的作用。圈红挂红,都是祥瑞喜庆的符号。” “哦。”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原来,相较于祈求结婚生子的红灯来说,灯面白纸制作的花灯,在乡亲心目中,特别漂亮喜庆,也有特殊的含义………… 十五夜晚,迎花灯正式登场。夜幕降临,“三把连”响过,鞭炮齐鸣,各楼的花灯便到门楼了。花灯前,小孩举着两只火牌,红纸上写着“奋跃堂”,在烛光映照下,闪闪发光。锣鼓队敲响起来,举着花灯的小伙伴血液似乎沸腾起来。各楼花灯汇合到村中心后,停下来让观众赏灯,并按上祖传下的规矩调整花灯行进次序。护灯的大人趁机瞄灯换烛。哨子吹响,花灯队向水口坝迎去。 这时,村中小溪两岸早已人山人海,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一间间店铺鞭炮绵延不绝,花灯的烛光将整个溪面照得宛如化了粉妆。村里楼房密集,巷道窄小,三步一折,五步一叉,外村来看花灯的人,穿来转去,有的人就找不着路了。 花灯队到江仔下后,九座楼的各架花灯,就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爬上狮形岗,到婆太坟地行“灯祭”。此时,一架架花灯如一条条游龙,缓缓地向山上移动。下过雨的山路又陡又滑,扛灯的我脚下一滑,护灯的大人慌忙扶起灯架,大喊一声“小心!”我站起一看,差点烧了灯面。等到各楼花灯一环环围拢在坟地后坡,大人慌忙将掉落的蜡烛重新点上。铳炮齐鸣,香烟袅袅,祈声悠扬。整个坟地花灯璀璨,恍若莲花盛开………… 下山时,一队队花灯,如火龙缓缓下山,或断或连,时而直行,时而转弯,闪闪烁烁,转角处护灯人拉住灯架,呼声时起,惊险刺激,有趣极了………… 灯祭下来,锣鼓队迎上,各楼花灯向胡氏家庙进发。胡氏家庙早被几百只彩灯装饰得金碧辉煌,高耸林立的石笔上安放着烟花。草坪上人山人海,等候“闹灯”的到来。每楼花灯在家庙厅堂、天井、巷间穿来穿去,烧香祭祖放炮。穿过三五回合后,花灯在后山、草坪上摆开展览,比谁的花灯做得精巧,谁的花灯做得漂亮,观众评评点点,拍照赞赏………… 此时,在胡氏家庙的天井中,赛锣鼓更是爆热,三五伙人各占一隅,锣鼓敲得铿铿锵锵,咚咚震天,时而鼓声大作,时而渐响渐远,时而戛然而止…………作鼓板的人也各具神态,各有打法,尽情表演,一拨刚走,一拨又来,敲得人心跳也加快起来。除了赛锣鼓,还有舞龙、耍狮、装醮,各有绝活,各有精彩,让观众目不转睛,痴迷不已。 “烧花”则是“闹灯”的高潮,只见一条条火龙从石旗杆腾空而起,一声脆响之后,各自散成火树银花状,夜空顿时变成瑰丽多彩的光色海洋。天上光华璀璨,地下欢呼雀跃,全都笼罩在狂欢之中。 “烧花”过后,花灯队伍敲锣打鼓次第退去,回到祖楼厅堂。大哥指派人员分成几个小队,敲着锣去给写灯户送灯。花灯到时,写灯户燃放鞭炮,向送灯人递茶敬果,互致吉祥。 送完灯,大哥招呼扛灯的小孩吃“花灯粥”。此时已是三更半夜,各家各户亲友来得太多了,没有房间可睡,我们小孩到村中心看电影,或者聊天,一直到天亮………… 我画的那只“小虾”花灯,大哥将它挂在我家灶房门前。第二年,我还不愿丢掉,把它转移到我的住间梁上,成为我童年时抹不去的记忆。 (胡赛标)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