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2-13 11:30:28

圩里戏声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闽南的春天总是来得早,正月刚过完立春,石缝里便沁出星星点点的绿。

乡间的戏台石墙裸露着,青灰色的毛条石台基没有任何装饰,爬满岁月织就的苔衣,那些暗青色的苔痕像极了阿嬷手背上盘踞的筋脉。平日里,戏台静默于村庄一角,任由阳光在埕面上流淌成蜜,稻谷晒出金黄,菜干蜷缩成褐蝶。三两只老猫蜷缩在戏台上舔毛,尾巴垂落如旧戏折子里的流苏。偶有孩童从台下嬉闹而过,也只是惊动着靠墙打盹的老人。

这样不起眼的戏台,一旦着上节日的盛装,立时变成整个村庄最热闹活泛的所在。

元宵节前两天,戏班子的敞篷车就碾着晨雾进了村,车上一个个红漆斑驳的樟木箱子,颠簸着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惊醒了檐角的麻雀。不一会儿,戏台上碗口粗的杉木柱子立起来了,竹架子搭起来了,绛红色的绒布帷幕挂起来了,铜钹和月锣不经意间擦碰的铮鸣,倒比屋檐下的风铃更清越。村里的孩童总爱趴在戏台窗户边,探头探脑地掰开红绒布,从缝隙里好奇地打量从樟木箱子里倒出来的金线绣蟒戏服、珠冠霞帔,偷偷看花旦对镜贴花黄,水粉盒子揭开时,空气里便浮着茉莉头油的甜香。

“百花潮剧团”的绛红帷幕一挂出来,十里八乡的炊烟都飘得急了些,乡亲们赶集似得,互相招呼着:“去隔壁村看戏咯!”有姑娘外嫁的人家,则一一打电话喊女儿们回家看戏。说是看戏,其实是亲人相聚的一种含蓄表达。心情最激动的当属年轻的未婚青年了,他们借着元宵月夜看戏的名义,酝酿着虏获姑娘芳心的计划。

老家的戏唱的是潮剧。我的阿嬷早年有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终日在深巷窄院里飘荡着咿咿呀呀的唱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打金枝》《荔镜记》《薛仁贵征东》《狄青平西》等潮剧的情节唱词,阿嬷早都捻熟于心,戏台上锣鼓一响,她就知道今晚演的什么戏;生旦净丑一出场,她就能准确地说出角色的名字和人物关系。台上哪句唱词不顺了,她马上就能指出来:“这是《打金枝》里公主摔玉镯的响板,你听,第三声该落在‘不认亲’三个字上…………”如今,收音机歪斜的天线已经有了斑斑锈迹,弦音忽隐忽噪,唱词也混着电流沙沙作响,像咳嗽的老伙计。“弦丝里藏着东风呢。”她总这么说。我晓得,她大概是听见了深巷里渐近的脚步声————外出工作的孙辈们踩着碎石子路回来了,说是看戏,其实是回来看阿嬷。

戏台真正活过来是在掌灯时分。汽灯悬在竹架上,光晕里浮着细小的飞蛾,像是撒了把碎银子。台前早汪着黑压压的人海,后生仔们故意把条凳摆得歪斜,好让姑娘鬓角的玉兰花轻轻扫过他的肩头。戏台上,穆桂英的雉鸡翎豪气冲天、陈三的铜镜映亮一阙圆月、何仙姑的荷花灯里流萤飞舞。包拯、秦香莲、陈世美、王宝钏、薛平贵、苏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方寸之间盈袖阔步,蟒袍玉带翻卷,须髯扫横,将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命运徐徐铺展开来,让人随着剧情或欢笑或拭泪。

我最爱看“八仙贺寿”的当口。管他台上正唱到陈世美跪铡刀还是王宝钏守寒窑,忽然就换了天地。八仙桌旁摆上太师椅,八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归来,为十里八乡举行祈福纳祥的仪式。那铁拐李的酒葫芦晃出半缕梅子香,竟把台下看痴了的猫儿熏了个趔趄。

戏散场后,路上是另一种热闹。孩子们举着糖画互相追逐嬉戏,把“咚咚锵”的余韵踩进鞭炮纸的缝隙里。阿嬷还没有从戏里走出来,跟她的老姐妹们咕咕嚷嚷,争执着韩湘子该用哪只手执箫、五娘今日的步摇是否少戴了一支。月光下,姑娘们麻花辫上的玉兰花瓣,倒比五娘的步摇还晃眼,告白成功的后生仔故意落在后头,牵起佳人的手,从人群中挤了出去,只留下淡淡的玉兰花香漂浮在月晕里。

戏台重归寂静,苔衣又在月光里生长。那些未唱完的悲欢离合蛰伏在戏台的石缝深处,等待着来年上元夜的到来。当头顶的一钩弯月涨成银盘时,它们便会顺着月光爬上杉木梁柱,在锣钹声中开出满台锦绣。

(叶森岚)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