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2-17 11:27:28

泥翅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一书中,共描述了300多种生物,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其中记载了一种鲜为人知的连江特产————泥翅。他这样描述:泥翅,约长四五寸,吸海塗间,翘然而起,头上有一孔,似口,全體紫黑色,根下茸茸之翅,若毛,如鱼鳃开花,亦作鳃腥。初取之时软而不坚,若洗去其泥沙而搓揉之,则鼓其气,而起食者剔去翅,剖去其沙,内有骨一条可以为簪,同猪肉煮食殊脆美。连江陈龙淮海物赞内载,此闽中别有土名。

文中的“陈龙淮”即连江马鼻人陈元登,著有《海错图赞》。“此闽中有土名”,大概是指马鼻人皆俗称之“土刺”。民国版《连江县志》也有“泥翅”条目:俗呼“涂翅”。生泥淖中,旁有翅,肉如大指,中贯一硬骨,食则剪而剔之。

海鳃,名字很陌生,样子就更怪了。它到底算哪种动物?为什么体内还有一根“簪子”?这种诡异的东西,其实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之一。泥翅的学名叫中华棘海鳃,是生长于潮汕及福建一带沿海的浅海腔肠生物,平时,它像一根鹅毛笔插在海底的泥面上,非常漂亮。

海鳃,看上去和任何动物都不搭界,其实它属于海鸡冠纲(旧称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海鳃目,跟经常被做成珠宝的红珊瑚是亲戚。它中间的肉柱叫做“初级水螅体”,就像树的主干一样,最底端固定在泥沙中。从初级水螅体上又分出很多分支,上面长着好多“次级水螅体”,每一个都有一圈触手,就像树枝上开着的一朵朵小花。整体看上去,既像鱼类的鳃,又像一根鹅毛笔,所以得名“海鳃”或“海笔”,有些地方也称其为海扫帚。潮汕一带则俗称九罗花。

它的个头不大,约长三四寸,大的有大拇指那么粗,小的只有小指头那么小。主要栖息在中潮区以下的软泥底质,少数在泥沙或纯沙底,栖息时一头扎入泥沙,一头露出。

海鳃骨针呈放射状排列,多数为黄、橙、红或褐色,由水螅体内部相连的空管中排出或吸进水来取食小生物。海鳃不仅颜色美丽,很多种类还会在受到刺激时发出磷光。次生水螅体有管状个员和独立个员两类。前者通过群体管系吸入水流,后者取食并能产卵和精。卵和精排出体外,在水中受精。浮浪幼虫约一周后牢固地附着于海底,发育成新群体的轴体。

从聂璜绘制的图中,可以看出“泥翅”是这样的形象:一根粗粗的肉柱,一端有个小孔,另一端长了很多片状物,先端开裂,呈羽毛状。这东西是怎样“翘然而起”的呢?聂璜继续写道:“头上有一孔,似口,根下茸茸之翅,若毛,如鱼鳃开花。”看来毛茸茸的一端是“根部”,吸在海底,而光秃秃的另一端是“头部”,高高翘起。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画的这只“泥翅”明显是照着一只死海鳃画的,而他大概没见过活海鳃,只能根据别人描述的翘立姿态,自行猜想毛茸茸的一端应该是根部。实际上正相反,光秃秃的那端才是“根部”,毛茸茸的那端则高高翘起。《海错图》中的海鳃旁边,还画了个两头尖尖的针状物体。旁边的文字解释道:“内有骨一条,可以为簪。”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提到另一种海鳃————“沙箸”时也说:“其心若骨,白而且劲,可为酒筹。”难道看似柔软的海鳃体内,竟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吗?没错。很多类群的海鳃,都有一根钙质或角质的中轴骨。海鳃就是靠它支撑,才能“翘然而起”,迎着水流站立,以便触手截获海水中的食物颗粒。

虽然海鳃这种生物不为人们所熟知,但却是马鼻滩涂的特有海产货。因其形状如一面小旗插在滩涂上,故外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军事用语“海火箭”。马鼻人捕捉土刺的地点,大都在海水与滩涂的交汇处。食用时基本上都是“糟炒”,先将土刺炒熟,然后剪“刺”,加入糟料,味道鲜美。土刺吃起来,十分脆口。不过因量比较少,所以基本上都是拼盘。想要吃这道菜,必须到马鼻人经营的菜馆或酒店才有口福。

我们不知道聂璜是否吃过这道海味,但他在画面下方所写的《泥翅赞》:“弱肉吸土,性秉于阳。其中有骨,外柔内刚”,却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泥翅的特性。

(苏静)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