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听说过这样一段对话,一位觉悟者问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都回答不出。觉悟者说:“把它融入到大海里。”此刻,我正站在三都岛上,一个名为黄湾的小渔村,眼前这片海就是由无数滴水组合而成。 一片黑色的滩涂,被山坡上流下的溪流冲刷后形成S形,朝着同一个方向缓缓流动,我站在岸边时想着,这些水融入大海后又化成云雨,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如此周而复始,这样说来,这片海中的水似乎一滴未多,也一滴未少。我不知道村志或族谱中是否有记载黄湾村名的来由,但此时,我猜想千百年前的古人与我站在同样的地点,看到同样的情景,在某个时空定格的瞬间,“黄湾”这个名字就此而生。 一个人在堤岸上听着大海的呼吸,也许曾经也是这样的黄昏,一个叫林泰的人也正静静面对着同一个夕阳,踱步在海边。那是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一份中举的捷报从遥远的京都经过千山万水,一路车马舟行,才抵达这个小渔村。林泰中举的消息很快在大家奔走相告中传遍小岛,他将远行,此时站在夕阳下望着家乡,内心的喜悦与不舍与潮水共生。 第二天清晨,他带着父亲殷切的期许与嘱托,带着母亲在油灯下为他熬夜缝制的衣裳,带着干粮,一步三回头地辞别这这片海。次年他又高中进士,授京畿道巡按御史,曾辗转监察浙江龙泉县银场,后又回到京畿道任上。林氏家谱这样记载:“任柏府一十三载,搏击豪强,不避权势,问罢职者二,问死刑者一,风节益炽。”史料中不仅有他为官清廉的记载,还有佳话趣事流传,相传他在江西巡按期间,时常深入民间巡察暗访,了解民间疾苦。有一次路过鄱阳湖,欲登船时遇逆风受阻,而且有些浪,当地人说这样的天气不能行船,否则“箩米变斗米”,攸关性命安危,而这位出身于海边的“御史大人”,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见过呢?只见他不以为然地挽起衣袖,亲自上前操帆掌舵,船上众人最初心惊胆战,后来看到他熟练地扳动舵柄,船身瞬间在逆风中灵动起来,顺着浪尖轻盈跃起,又稳稳落在下一个小浪峰上,就这样安稳前行,到达彼岸后大家不禁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为“神人”。此后,鄱阳湖的百姓也学会了逆风使舵行船的技巧。 我常常想,一个喜欢大海、喜欢夕阳的人,一定是个豁达与淡泊的人。二十年后,林泰告老还乡,将朝服换成粗布衣,朝靴换成了布鞋,此后他把余生都交给了这个小岛,蜗居在黄湾村里晨迎金辉逐浪,夕送霞辉披彩,粗茶淡饭,深居简出,开始了著书立规,教导子孙后代以耕读传家与为人处世之道。 我在灯下阅读着林泰留传下来的文字,他在《家范八条》中写到:“务耕种、勤典籍、习礼仪、戒非为、正家法、端习尚、饬男教、闲妇道。”读到这里时,我感觉到他虽然是听着涛声问世,浸润在大海潮汐的气息里成长,但骨子里依旧沿袭着祖辈农耕基因。或许是当时朝野还威慑于朱元璋立下的“寸板不许下海”的祖训的影响。若不是那样,一定会在家“务耕种”之后加上“勇弄潮”,在“习礼仪”之后加上“怀如海”等。 我向着大海轻轻一声感叹,历史折回,又感觉那一轮夕阳高高悬在头顶,柔黄色的光芒温暖地从空中洒下,如梦幻般,诸多想象在此刻有了生动具体的细节。小时候活泼调皮的林泰,一定常常在自家屋后的荔枝树上爬上爬下,与小伙伴们在荔枝林中玩着捉迷藏的游戏。长大后的他一定临窗读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此时他脸上透露出的神情让人捉摸不透,也许他内心正暗想:“如果杜牧与苏东坡尝到我家乡的荔枝又会写出怎样更加绝妙的诗句呢?”老年时期的他,一定常常在荔枝树下悠然踱步,偶尔抬头望着枝头红彤彤的荔枝,伸手摘下一颗,品尝着肉质如凝脂,香甜沁脾的美味,此时夕阳正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在他恬淡的脸上。 他终老于这个小渔村。六百年后,黄湾村山上一块石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青石上用楷书刻着的“御史林公墓”五个大字,依然清晰锃亮。壮年时期他把一生的正气都给了明朝的官场,把守着为官为民的节操,晚年后又把一生的热爱给了家乡,给了这片土地,如一滴水融入历史瀚海中。 深冬的黄昏,我又一次来到这个小渔村,身后夕阳的光芒将天空与海湾晕染成了一片金黄色,碎金在海面跳跃闪烁,红火的夕阳孤悬于天空,似乎离我只有几米远的距离,温暖的阳光里我遇见另一个自己,在我来回走动时,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忍不住伸出手,想与夕阳打个招呼,迎面而来的风,回应我一个轻轻的击掌。微风轻抚过的海面,波纹熠熠发光,仿佛无数缕精美绝伦的羽翼,振翅欲飞。夕阳更低了,光与海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与敏感,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颜色都在变幻,周遭仿佛被晕染成一幅油彩画,金黄、橙红、淡紫、淡蓝在交相辉映中变化,与这轮夕照对视时,必须保持沉默,内心升腾起对这方天地,大美无言的敬畏。这样的黄昏,这样的渔村,这里所有的一切,包括每一滴水都付予烟霞夕照中。 (陈巧珠)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