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2-20 10:17:43

法医神探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我起意采访姚博,还是2022年5月他再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之后的事,那时他已经是厦门市公安局海沧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虽然作为同行,我们早就相识,但接触并不多,我对这个荣誉满身的“模范”同行一直充满敬意和好奇。一个电话打过去,性格豪爽的姚博一口就答应了。

说实话,我是做好了“挑剔”,甚至是“挑刺”的思想准备去进行这次采访的,我想用自己的眼睛————而非记者或别人的————探究那个真实的姚博。所以在采访中,我提出了很多在姚博听来也许带有“冒犯”意味的问题。但是还好,采访很顺利,姚博表现得足够坦诚。

谈话伊始,姚博就直截了当地表明,他也刚好需要一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自己。

“其实是你在帮我。”他语气诚恳地对我说。

当警察是种“宿命”

姚博本来应该是一名医生。大学时他学的是医,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五年。最后一年是实习,他实习的单位是自治区人民医院。实习单位已准备好接收他了,而在乌鲁木齐这样的大城市工作也是他梦寐以求的。

“我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生长大的。”一开始,姚博就开门见山这样告诉我。他老家在河南,父亲是河南息县人,母亲是河南商丘人,他们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大人到新疆支边的。1979年6月姚博出生于兵团农七师123团,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兵团子弟。

小时候的生活很苦。小学四年级,姚博就开始帮家里干摘棉花之类繁重的农活。那时从兵团走出去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考学。姚博很争气,从小到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家里本想让他当老师,因为外公是私塾先生,大姨是大学教授,母亲也是老师,后来姐姐也读了新疆师范大学,几乎全在教育系统。但姐姐读了师范后,妈妈说:“家里已经有了个教师,你就当个医生吧!”姚博很听话,就报考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在大学,他成绩很好,还当选为学生会副主席。毕业时工作已经找好,本来人生的方向应该就此确定,但恰好那年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全国招考法医学双学位,每个省只有一个名额,指定要招考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两年制,毕业时授予法医学学位,新疆总共70多人报考,姚博也参加了,成绩出来,又是第一名,笔试、面试、体能全部第一。

“你为什么会选择当法医?当医生不是挺好吗?”我很好奇,忍不住打断他。

他想了想,爽朗地笑了:“兴许是制服诱惑。”他喜欢制服,考大学时曾报考过飞行员,就是因为那身漂亮的制服,还听说读书四年坐飞机都不用掏钱,工资也高。三天的严苛体检都通过了,但是家里人强烈反对,母亲没办法想象他每天在那么高的天上工作,想想都觉得害怕。

当法医家里人并不反对,虽然是警察,但不用冲锋陷阵,至少是安全的。唯一的要求是毕业后必须回新疆,姚博答应了。自治区公安厅的领导也这样要求他,并且答应他只要回来,就把他留在公安厅。

可是姚博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鸟儿,一旦飞上蓝天,就再也飞不回去了。

“习惯”了优秀

报考法医时姚博对法医并没有太多认知,仅有的认知来自于香港电视连续剧《鉴证实录》。也是通过《鉴证实录》,他知道了李昌钰,幻想能成为像李昌钰那样的人。

去沈阳读书前,姚博从未离开过新疆。2002年8月,当别的同学开始进入社会工作,姚博却独自乘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一路咣当着到了沈阳,终于“见了世面”。

姚博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依旧表现优秀,成绩数一数二,还当仁不让做了区队长。两年中的最后四个半月,他去了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实习。毕业时他本可以留在深圳市局,可前后读了七年医学,励志要在法医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他得知,留在深圳市局无法保证岗位专业对口,这意味着很有可能七年所学付之东流。

最终,他选择了美丽的厦门,至少在厦门他可以继续干法医。二十多年后他仍清楚地记得,他到厦门市公安局报到那天是2004年8月18日,随即被分配到了海沧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技术科,成为海沧分局第110名民警。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海沧刑大,只是从当年初出茅庐的小法医,已成长为大队长。

他的发展之路自2011年之后可谓一帆风顺。2011年由科员升为副主任科员,2013年任技术科副科长,2015年任科长,2016年科长转正后刚满一周即转任刑大副大队长,2019年直接跳过教导员,升任大队长。

在这期间他先后获得国家、部、省及市级各项荣誉26次,省级以上荣誉就达9次之多,包括两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他干法医也干得顺风顺水。他是他们那批法医同学中第一个拿到副高级法医师资格的,也是第一批拿到主检法医师资格的,还是第一个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的,那年是2016年。

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在紧张的工作间隙,还先后撰写了《一例幼儿支气管肺炎猝死的法医学鉴定分析》《外伤致上颌骨额突骨折法医学鉴定100例分析》《外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法医学鉴定分析》等十余篇专业论文,发表在《中国法医学杂志》等国家、省级刊物;并作为编委、副主编身份编撰出版了《介入放射学实验指导》《法医临床实用眼科解剖学》《NOTES OF REGIONAL ANATOMY局部解剖学笔记(英文版)》《道路交通事故人体损伤图谱》四部著作(其中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两部),学术成果丰硕。

我很好奇他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学术研究的动力是什么。姚博笑了笑,“动力就是感觉应该做到。”这说明他骨子里是个很好强的人。

还是他的徒弟胡志敏总结得准确、形象,“他是习惯了优秀。”

“不安分”的法医

姚博刚分到海沧分局刑侦大队时,技术科只有两三个民警,案子也不算多。大队长看好不容易来了个年轻人,又是单身汉,除了法医,研判、出差、抓逃、做笔录都派他去。姚博不仅不以为苦,反倒很开心,按他自己的话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一年后,海沧分局又分来一个法医,姚博就更能腾出精力“不务正业”了,那时候他经常四处跑着出差。

2009年,因为一次信息研判,当时的分局局长王海堤发现了他的研判才能,感叹说这个法医做研判还真行啊。从此他开始一身两职,法医兼信息研判员。

2013年姚博任技术科副科长,重心虽然放在技术科,但研判工作并没丢下。2016年转任副大队长时,大队长说你技术上已经是专家了,还出了那么多书,就把精力转到侦查上吧。大队长刻意不让他分管技术,而是分管四个办案队。姚博就把精力用在了钻研怎么打击电诈,怎么做好小案快打、扫黑除恶上,从此彻底转型。

我暗暗为他可惜,毕竟他不是个普通的法医,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人才,像他这样的人才培养一个出来并不容易。可是问到他放弃干法医会不会遗憾时,他却出乎我意料地说,不会,而且语气很坚决。

他的理由是并不觉得法医与刑侦工作有冲突,相反,二者相得益彰。他说他从不希望手下的侦查员变成办案机器,他希望他们能够带着技术的眼光去办案。同样,他也希望法医可以通过尸体勘查、解剖,给侦查员提供破案思路,比如同样是杀人案,为什么有些凶手只捅了一刀,有些却捅了很多刀?原因何在?

他举了一个自己经手的案例。在一个狭小的出租屋,妻子被丈夫捅死。丈夫的解释是意外,称妻子踩着凳子晾晒衣服,不小心踩倒凳子,丈夫正拿着水果刀削水果,眼看妻子要摔下来,忙上前去扶,忘了手里的水果刀,结果不小心捅在了妻子后背上。初听,符合情理,可是看过现场、验过伤口后就感觉不对劲了,因为妻子倒地的方向与伤口的方向不吻合。调查后,丈夫很快坦白,因为孩子问题,夫妻发生争吵,丈夫冲动之下从背后刺死了妻子。侦查员如果没有技术思维,这样的矛盾点不容易发现。

法医也不能只懂得技术,也要有侦查员的思维。比如他当法医时,常有伤者为了伤情鉴定的结果严重一点,到法医室做伤情鉴定时就假装伤得很严重,表现得走路困难,甚至一瘸一拐。姚博识破而不说破,等他们走后,就让人拿个长焦镜头相机站在二楼观察,果然那些人走出单位大门就立刻恢复了正常。

姚博的观点是,只要穿着这身警服,不管到了哪个部门,之前学的东西都不会丢,“一通百通”。

但是在我的追问下,姚博也承认,相比做法医,侦查办案、做信息研判的成就感会更强烈些,那种感觉就像辛辛苦苦解了半天题,突然解开了,那种成就感无法言表。也正是为了追求这种成就感,他才会没日没夜地加班。

“要不又没有加班费,谁愿意那样没日没夜地加班?”姚博打趣道。

当然,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性格。姚博的性格外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医生这个光鲜的职业。

得到就必须付出

“你问我当了大队长后压力大不大,你看看我的白头发增加了多少就知道了。”姚博说着指了指自己的两鬓。

虽然压力很大,但他心态很好。“你得到这么多,你就要付出。”姚博意识上很清醒。他坦言,自己也有惰性,也会偷懒,但有一点,他做事认真、较真,要么不做,要做就把每件事都做好,只有这样心里才会踏实。

要踏踏实实对待这份工作,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他特别强调,做事不能目的性太强,不能因为领导关注的才去做,领导不关注的就糊弄,因为糊弄来糊弄去最终糊弄的是自己。

对自己要求严苛,对手下要求也高。海沧刑警大队年轻人多,平均年龄在全局最小,所以他很注意对年轻民警的培养。他注重“传帮带”,推行“师徒制”,坚持“一带一”。姚博坚信,“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所以,他培养年轻人的办法是“用案件压出来”,要求年轻民警三个月学会独立办案。

在海沧刑大你想“躺平”?对不起,没门!因为整个刑大像个快速运转的火车,你跟不上就要被落下。

姚博承认自己有时脾气暴躁,会骂人,不过他只骂领导不骂兵。他想过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事情太多,不等人,你不得选择“短平快”的方式去解决。不过他强调,绝不无原则地乱发火,每次发火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对年轻人他还是宽容的,他允许年轻人犯错,有了成绩他会不遗余力地向领导推荐。他清楚年轻人的特点,他们脑子灵活,懂新技术,他也会通过推动年轻人来给有惰性的老同志施压。

他很现实,不去为自己没能力解决的事焦虑,紧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努力干好。他也劝告年轻人,先把手头的活干好,别的不用去管,干得好自然会有人需要你这根标杆————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关键时刻他豁得出去,一次到外地调查一个盗窃案,与两个偷车贼狭路相逢,偷车贼正在喝茶,看到他们起身就跑。当时情况紧急,两个警察对两个偷车贼,二话不说,冲上去一人先抱住一个,摁住之后死不放手。

还有一次是抓捕一个在逃22年的在逃人员。在逃人员抢劫杀人后逃亡,22年没回老家。在异乡结婚生子,漂白了身份。好不容易抓到后,死不承认,姚博就跟他打心理战。在带回警局的车上,姚博告诉他这22年他父母如何不易,父亲死了,母亲眼睛哭瞎了,独自住在半山腰一个破草房子里,嫂子对他母亲不好,摔伤都不管不问…………姚博观察到在逃人员听得眼睛一眨不眨,没过五分钟,就流泪了。姚博心里就有数了,突然喊出在逃人员的原名,就看到他猛地一惊。姚博其实还留了一手,手机里备有在逃人员老家的照片,但还没等拿出来,在逃人员就全招了。

侦破另一起特大故意杀人案,则用了七年时间,见证了姚博从法医到刑大副大队长的全过程。

那起案件的侦破过程,说起来还有点传奇。2009年11月20日,一对夫妻在海沧区天籁花园家中遇害。发现时,妻子还有呼吸,送到医院抢救后没能救活,两天后去世。

姚博在现场提取到犯罪嫌疑人的血迹,是个男人,可是无法锁定身份,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线索。妻子死之前有一段时间回光返照。为了破案,侦查员抓紧时间取证。她不能说话,就让她用眨眼来回答。

“凶手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一个人就眨一下,两个人就眨两下。”

眨了一下。

“男的女的?男的眨一下,女的眨两下。”

眨了一下。

“个高个矮?高的眨一下,矮的眨两下。”

眨了两下。

“多矮?比你高眨一下,比你矮眨两下。”

…………

就是通过这种特殊的取证方式他们获取了犯罪嫌疑人的部分信息,可是因为没有更明确的身份信息,案子还是陷入了僵局。直到2016年,也就是七年之后,在勘验一起入室盗窃案现场时,大队细心的技术员在一个首饰盒上提取到一滴血迹。在排除了是房主人留下的之后,姚博断定应该是盗窃嫌疑人留下来的。谁知一鉴定,竟然与七年前那起杀人案现场的血迹吻合。

通过破这起盗窃案,最终找到了杀人真凶。抓捕的过程,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历程,其激烈场面堪比好莱坞大片。事过多年,姚博谈起来仍津津乐道,眉飞色舞。他得意的是,当年自己亲自参与侦办的案件,时隔七年,又亲手把犯罪嫌疑人按在了手下。而且从事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时他所有的推断都正确。

如果问他什么是办案的成就感?这就是!

如果问他还有什么职业愿景,那就是不仅要自己享受这种成就感,还要让自己手下的那七八十个兄弟享受这种成就感。

“朴实”是种底色

“永远不要把自己当回事。”采访中,姚博一直强调说。

他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因为这些荣誉就嘚瑟,比你强的人多了去了。比如刑侦支队那些办案经验丰富的老民警,他们可能什么领导职务都没有,但你随便跟他们聊一聊,就会有很大受益。

“你只是运气好而已。”他暗暗告诉自己。

貌似他的运气确实不错,比如每次评功评奖时,他总会有些响动出来。不过这些响动不是他自己刻意搞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冒出来的。比如2013年他参评“厦门市十佳民警”,前一年,他恰好因为鉴定认真负责被时任厦门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的王小洪批示表扬:“姚博同志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表扬!”

怎么回事呢?原来姚博在进行一个伤情鉴定时,凭经验断定伤者黄某有处骨折,足以认定为轻伤,但是医生的诊断书有误,就负责任地建议黄某再去医院诊断一次,果然如他所言。黄某被姚博负责任的态度打动了,特意给厦门市公安局领导写了封感谢信。

类似这样的“好运”还发生在媒体报道姚博时常提起的“拼碎尸”“背尸出洞”等事迹中。但谈到这些报道,姚博就露出一副不以为然,但又无可奈何的神情,他说其实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没有记者写得那么玄乎。

“拼碎尸”是指2013年10月,在海边发现一具碎尸,当时正值涨潮,不善游泳的姚博冒着生命危险将海水中的碎尸一块块打捞了上来拼接。姚博说,你也知道,海水涨潮时速度很快,一会儿就涨上来了。你发现碎尸了,不赶快打捞上来怎么办,很容易被海水冲走,只能与潮水拼速度。

“这件事真正的意义在于抢时间,早一点拼出全尸,就能早一点锁定死者身份,从而找到嫌疑对象。”姚博强调。果然从发现碎尸到找到凶手,只用了短短十六个小时。

至于“背尸出洞”,姚博说其实没有那么恶心,技术员勘查尸体,你不要把尸体从洞里运出来吗?可是那次解剖尸体,给他的脸上留下了一个“特殊的勋章”。一周前,他刚因为勘查现场遭遇车祸,鼻子骨折,伤口尚未愈合,贴了个创可贴就进了解剖室。高度腐烂的尸体上到处都是腐败菌,解剖时一不小心,尸血就溅到了伤口上,引发感染,从而在他的鼻梁上形成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可是没有他长久的坚持、持之不懈的努力,哪里有这么多“偶然”的“好运”降临呢?姚博还是谦虚了。

(张遂涛 作者单位:厦门市公安局法制支队)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