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新年伊始,与疾病缠斗多时后,高名凯先生离开了人世。如今,一甲子过去了。高名凯虽仅在世间度过短暂的五十四载春秋,却留下永恒的人生印迹。 高名凯,平潭土库村人,1911年出生。他于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194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45年9月起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起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教研室主任。著述宏富。出版语言学专著18部(合著8部)、译著6部(合译3部);哲学译著1部;法国文学译著21部(合译1部);发表数百万字的学术论文。透过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折射出他波澜起伏的风雨人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炯教授称业师高名凯为“一代名师”。“名师”也者,究其本,理当重在“治学”。高名凯先生之“治学”,有“真学问”。高名凯曾对学生说过,做学问就要专心致志,要做渊综广博的学者,不做舞文弄墨的“文人”。他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七十多篇学术论文,关于语言学,内容涉及普通语言学、语言学史、现代汉语语法、语音学、文字改革以及古代汉语语法等各个方面。他的一些专著,至今仍是有用的参考书;一些学术观点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今天以及未来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界公认高名凯与王力、吕淑湘齐名,对中国20世纪语言学的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北大校园里,陈寅恪为王国维作的墓志铭,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现在,人们赞许高名凯先生,更多的是强调他的“独立研究”“学术风格”“精神风范”。从前贤到先生,到弟子,一脉相承,有迹可循,岂不是最可欣慰的吗? 倘论“名师”,还须看“为人”。高名凯先生之“为人”,有“真性情”。高名凯出书,人手一册送给学生。他不是临时起意,拿到样书前就想到学生,并预购了这些书。曾有学生尝试翻译一篇近三万字学术论文,高名凯整整花了一个星期为其校对译稿,字斟句酌,耐心校改,有不少地方还重新改译。耗时这么多,足够撰写一篇长论文。每学期开学不久,高名凯总要在家设宴招待学生,欣赏他的藏画。约学生去的时候,不说请吃饭,却说到家里看画。几个“嘴馋”的学生每到开学的日子总爱说:“老师又该叫我们去看画了。”高名凯喜欢收藏金石书画。他的积蓄据说大都花在这上面了。那时,青年教师结婚,他常拿出自己的藏画相赠致贺。收到画的自然非常感激,其他人也分享了愉悦。此类事不胜枚举。称高先生视生如子并不为过。 高名凯先生,治学求知无愧为人师表,处世做人亦堪称人杰。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正是时代转折的一处节点、一道关口,高名凯作出异乎寻常的抉择。 “一二·九”运动前夕,一份“宣言”《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在平津地区、在北国南疆的大学和报馆流传。“宣言”出自高名凯先生之手。这一年,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后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10月下旬,高名凯受“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委托,起草了“宣言”。当时高名凯担任学生自治会周刊部部长。他的同学、共和国杰出外交家黄华晚年忆旧,还无比感慨:“这么一个尖锐的宣言打破了黑暗沉闷的局面”“这么直率地讲出中国青年心里要讲的话,这么强有力地抨击国民党当局”“它是‘一二·九’运动爆发之前的一颗信号弹。”斗转星移,硝烟散尽,如今重温“宣言”,仍能感触它的血气、它的热度,真可谓巨笔如椽,力透纸背!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要么趋炎附势,苟且偷生,甘当亡国奴,要么“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共肩责任,奋起救存”。高名凯先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两年后,“七七”事变骤起,平津沦陷。高名凯受燕京大学派遣,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语言学,师从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可谓非常时期的非常学业。经过三年艰辛的留学生活,终获文科博士学位。这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入燕园,将其充作伤兵医院和马厩,将司徒雷登校长等6名外籍人士关进集中营。燕大师生被扫地出门。面临巨大变故,高名凯宁愿失业,也不接受敌伪的聘用。后来,应法国友人邀请,到中法汉学研究所工作。那时,他的长子刚出生不久,家累沉重。高名凯白天到研究所上班,整理甲骨文;下班后,除了继续汉语语法学术著述,还要挤出时间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获取稿费维持家用。身陷危城,四年后《汉语语法论》竟成。该书自序描述了那样一幅情境:“六小时的疲惫工作之后”“对着一盏蓝色的菲力浦电灯,继续我的工作”“本书也就这样的居然能在竟天弥漫炮火的气味中完成了”!平实的文字,不动声色地叙述,却予人强烈的震撼。 抗战胜利,燕京复校。高名凯先生又一次作出了选择。他毅然拒绝福建省省长的位子,返回燕京大学任教,专心从事学术研究。一边是高官厚禄,常人难以抵挡的诱惑;另一边是学术,是孤寂,是一贫如洗。他选择了后者,甘之如饴。友人回忆,高名凯虽是大学教授,生活却“穷极潦倒”;正好有位认识的上海银行家赞助一笔钱来救济知识分子,“赶紧动员名凯搞点翻译”“他埋头苦写,居然成了中国最伟大的法文小说翻译家之一”! 六十多年前的冬日,高名凯先生到杭州讲学,专程前往岳庙凭吊,于书信中剖明心迹,“令人多一层怀念民族英雄的心情”。后来,高名凯被病魔折磨,仍强忍疼痛,在病床上吟诵文天祥的不朽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师本色为赤子!高名凯先生的心灵深处,始终是千秋英烈,万古忠义。 (杨际岚)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