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3-07 10:26:58

精神谱系里的“平安答卷”

作者: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精神谱系里的“平安答卷”

————闽冀浙赣黔陕六省法治报共绘“公安楷模”的红色基因图谱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巍巍青山铸忠魂,红色血脉永赓续。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南湖红船的初心印记、井冈山上的星火燎原、古田会议的信仰光芒、遵义城头的历史转折、延安窑洞的真理之光、西柏坡的赶考精神,其构筑而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来自6个革命圣地的公安派出所被授予全国“公安楷模”称号,他们以藏蓝守护红色热土,用忠诚续写时代答卷。值此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闽冀浙赣黔陕六省法治报联动推出特别报道,通过跨时空对话,全景展现公安队伍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淬炼的忠诚警魂、在守护革命圣地中践行的为民初心,以此致敬永不褪色的信仰传承,献礼新时代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壮阔征程。

福建省上杭县公安局古田派出所

历史回响永激荡

□福建法治报记者 周敏

3月4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公安局古田派出所,92岁的首任民警邱永康正为民警、辅警上生动的党课:“当时,没有现在的科技手段。为帮村民找回一只丢失的羊,我们挨家挨户问、满山遍野找…………”

66年以来,古田派出所不断传承的理想信念火种在续写着新篇章。初春的暖阳映照在“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红色搪瓷大字上,与红土地上的藏蓝身影交相辉映。扎根革命圣地的古田派出所,将“红军式警队”的精神密码镌刻进血脉,用赤子之心续写着新时代的警民鱼水情。

邱永康给派出所民警上党课

新警入职必访革命旧址,每位民警都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所长童建强介绍道:“我们创造性地将《古田会议决议》中红军党内教育的10个方面内容及18种教育方法融入队伍教育管理中,新警第一课便由所领导亲自讲解,并参观古田会议会址,以强化民警的理想信念。”

春去秋来,队伍更迭数代,但该所“夜提灯笼访贫农”的传统始终鲜活。民警带着“驻村夜访本”走遍阡陌,80多年前苏区干部的为民情怀,如今化作新时代的温暖注脚。

年轮转动,人民的需求在哪里,为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距离集镇30多公里的西山下片区,有一个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替老百姓省时、省力、省钱的“三省”警务室。警务室民警每日驾驶摩托车穿梭于6个行政村,收集村民交办事项的车篮盛满为民初心。

当数字时代的浪潮浸润这片红土地,这支队伍既守护传统又拥抱创新: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群群联防”,串联起辖区各景点、学校、企业等生态圈治安防控力量平安网格;推出联勤联防勤务新模式,聚合8个单位力量,合署办公、机制融合、资源共享…………良好的社会治安造就了一个“不关门”的红色平安小镇。在集镇上开杂货店的张老板舒心地说:“我临时有事出门一般不关店门,店里的东西从没少过。”

红土见证着警民的“双向奔赴”。寒夜里调解纠纷,老阿婆把取暖的火笼塞给民警;逢年过节,青粿、艾叶粄带着山野清香摆满派出所;“破案神速,执法为民”“为民解忧,尽职尽责”…………2024年以来,群众给古田派出所送来了13面(封)锦旗及感谢信。

群众心声>>>

“我这条命捡回来了”

□福建法治报记者 周敏

“朱警官,最近好吗?”今年3月初,古田派出所民警朱成龙收到“老朋友”老胡的问候短信,会心一笑。

2024年6月23日17时45分,古田派出所值班室的电话铃声刺破雨幕。“我们在庙金山迷路了!”报警人老胡慌乱的求救声传来。此时,暴雨如注伴随着雾霭沉沉,山里能见度压至不足5米。

民警朱成龙和同事带着无人机和救援装备冲出派出所,警车飞驰,碾过积水飞溅起黄色泥浆。18时37分,山脚下,上杭公益救援队向导喊道:“山上野径岔路多,找人得靠嗓子吼!”此时山间气温骤降,雨点抽打在身上,又冷又疼。

“老胡————”手电的强光在浓雾中划出微弱的光,山野小径又粘又滑,朱成龙大声呼喊着,突然脚下打滑,踉跄摔倒,拽着树枝爬起来时,裤腿已渗出丝丝血痕。手机定位给出了大致范围,明明听得见老胡的回应,可就是见不着人。

“这里!”20时许,救援队终于在密集的灌木丛中发现了蜷缩的两人。老胡冻得嘴唇发白,鞋子早已灌满泥浆。“来!先吃点补充体力,我们好下山!”老胡接过民警递来的水和面包,感激地说:“我这条命捡回来了!”

21时许,救援队员与被救者终于安全走到山脚。此刻,他们浑身泥泞、难辨身影,只有警徽在探照灯下泛着微光。

[page]

河北省平山县公安局西柏坡派出所

赶考精神永赓续

□河北法治报记者 张志青

2月28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鲜花簇拥的“西柏坡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平山县公安局西柏坡派出所依革命圣地西柏坡而生,辖区有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纪念馆等多处红色景点。工作中,该所秉持“群众是家人,游客是亲人,自己是西柏坡人”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警景协作、矛盾联调、群防群治等工作机制,奋力书写出新时代“平安答卷”,先后被公安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授予全国“公安楷模”称号。

传承红色基因,守护红色圣地,是一代代民警、辅警不变的使命。民警曹东介绍,西柏坡派出所一直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到西柏坡老党员家中聆听一次红色革命故事、到北庄村打麦场唱响一次《团结就是力量》等,开展以“七个一”为主题的特色党建活动。

民警、辅警在西柏坡纪念馆广场巡逻

西柏坡景区年均游客达500万人次,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开展警务、服务八方游客?西柏坡派出所因地制宜,发动群众组建“柏坡警事”微信群,群成员有300多名。“有人丢了汽车钥匙,很着急,有人捡到吗?”“谁看到照片上的老人,请联系我…………”2024年,依托“柏坡警事”微信群,派出所为游客找回遗失物品127个,找到走失老人、孩童21名。派出所还设立“柏坡警蓝”景区服务示范岗,随时为游客提供帮助。

近年来,西柏坡派出所聚焦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积极进行 “两队一室”“一村一警”警务机制创新。

“以前是‘有任务下任务,没任务下村’,如今是‘有警出警,无警访民’,在进村入户走访中,摸排出了矛盾隐患,密切了警民关系。”西柏坡派出所所长郎利军说,派出所还配备了无人机,可以空中执勤,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红旗飘扬,警徽闪耀。一项项警务运行机制改革创新,一次次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一幅幅新时代警民鱼水情深的画面…………西柏坡派出所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群众心声>>>

“把民警当成自家人”

□河北法治报记者 张志青

3月1日,在西柏坡派出所“老刘调解室”,前几日还剑拔弩张的邻居在民警和调解员的调解下握手言和、有说有笑。

西柏坡镇某村两户邻居因修建排水管道问题发生矛盾纠纷。两家隔着一条巷子,后面的住户认为前面的邻居在自家宅基地上擅自施工,挖地修管道,侵犯了其权益;前面的住户觉得自己修排水管道是为了避免巷子积水,并无不妥。双方争执不下,便找民警主持公道。

民警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到现场确认施工土地的归属权,将双方约到派出所“老刘调解室”进行情理法劝说…………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调解,双方都认识到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最终达成和解。

两年前,西柏坡派出所进一步完善“4+N”多元矛盾化解机制,并邀请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刘文军作为特约调解员,建立了“老刘调解室”。两年来,调解室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6起,调解成功率100%。

“乡亲们很信任派出所民警,把他们当成自家人,遇到事情第一时间会想起他们。”提到派出所工作,梁家沟村村民韩志平竖起了大拇指。

[page]

浙江省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七一派出所

初心灯塔永长明

□浙江法治报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姚隽

2018年10月11日,浙江省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七一派出所揭牌成立,从南湖派出所手中接过了传承59年的守卫红船的接力棒。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忠诚卫士,七一派出所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以“红船护旗手”的定位,坚决扛起为党守根护脉的光荣使命,承担着保卫中共一大纪念船————南湖红船的重要职责。

“‘我同意’‘同意’…………”3月5日,红船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水上课堂”进行着————南湖公安新入党的党员民警和七一派出所民警换装倾情饰演,用20分钟沉浸式体验当年中共一大参会代表会议发言的画面。

民警在红船边宣誓

聚焦争当红船护旗手、争创红色第一党支部,七一派出所创建党建品牌“起航”,扎实开展“一个目标、一个阵地、一对师徒、一套机制、一种文化、一种真情、一个联盟”的“七个一”党建工作,并依托红色南湖独特资源,深入开展“红船学堂”“红色警校”“水上课堂”等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活动,进一步激活和深植红色基因。

红船旁的“红船守护岗”,是七一派出所的红船卫士党员先锋岗,不仅是守护红船的第一哨,也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站。截至目前,“红船守护岗”累计帮助游客打捞手机、眼镜、首饰等物件400多件。

行走在南湖景区内外,人们一定不会错过另一道风景线————红船义警。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警力与民力的时空互补,是七一派出所守护南湖区域绝对安全的重要法宝之一。南湖公安现有13支专业义警队,上万人的力量,成为南湖畔民警的可靠臂膀。

每晚,七一派出所民警和红船义警一同巡逻;每周,水上救援义警队都会沿着南湖畔巡逻;每月,无人机义警队都会准时到来,挂上喊话器、抛投器、探照灯等设备开展演练…………警民携手给南湖加上一道安心锁。

群众心声>>>

“民警的帮助暖到我们心里”

□浙江法治报记者 陈佳妮 通讯员 姚隽

3月2日下午,嘉兴市南湖景区的湖心岛,游客沈女士拿着失而复得的手机,向民警表达感谢:“没想到手机掉水里都看不见了,你们还能帮我捞起来。”这得益于七一派出所自主研发的“水下可视化打捞仪”。

近年来,到南湖景区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东西掉进湖里的事情时有发生,为帮游客解决实际困难,七一派出所民警唐杰凡专门研发“水下可视化打捞器”,从最初的1.0版本到如今的4.0版本,唐杰凡从群众需求入手,不断改良完善。大到手提包、充电宝,小到手机、身份证,甚至是首饰,群众不慎落入湖中的物品,都能通过这个打捞“神器”找回。

河南游客小刘便是打捞“神器”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底,小刘到南湖游玩,拍照时不慎将手机掉入河中,找一下午都没找到。第二天,她向民警求助:“手机已经掉河里一晚上了,但我还是想碰碰运气。”民警、辅警竭尽全力,使用“水下可视化打捞器”,20分钟后成功将手机打捞起来。

第二天,小刘拿着锦旗和感谢信到七一派出所,还特地给帮助她的民警、辅警买了奶茶。“这么冷的天气,想送他们一杯暖暖的奶茶。民警的帮助就像这杯奶茶一样,暖到我们心里。”小刘说。

[page]

江西省井冈山市公安局茨坪派出所

燎原之势永不灭

□新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黄婉琼

2月6日,江西省井冈山市公安局茨坪派出所全体民警、辅警怀着崇敬的心情,到北山烈士陵园向烈士墓碑敬献花篮,表达对先烈的无限敬意和缅怀之情。为当好“革命摇篮”的守护者,该所民警、辅警用“信念红”筑就永葆忠诚的红色堡垒,致力建设“平安井冈山、人民满意山”。

作为全国“公安楷模”和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茨坪派出所经过多年探索,先后创新推行分级调解、“五老”调解、庭审调解、网络调解等工作方法,提炼总结出“井警有调”解纷工作法,推动单一调解到多样调解的加速转变。联合井冈山管理局旅游管理处、景区行政执法处等部门成立矛盾纠纷应急小组,根据涉旅纠纷的种类、规模等,灵活组建调解小组,共同化解涉旅矛盾纠纷;针对一些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联动茨坪法庭共同研判、评估风险、快速化解,使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连续十年保持100%。2024年2月,该所“井警有调”解纷工作法,获评新时代“枫桥经验”吉安实践先进典型。

民警在井冈山红旗广场巡逻

传承红色薪火,擦亮平安底色。茨坪派出所以打造“旅游警务”为牵引,积极探索智慧警务运行新模式,通过率先引入并深度应用吉安市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将警情信息、警力部署、感知设备数据、指挥调度流程等关键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动态更新的警务信息图谱,在数据墙上“一图呈现”,实现警务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智能化管理,极大提高了指挥调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此外,茨坪派出所凝聚群防力量,打造“1+5+N”群防群治模式(“1”,即茨坪派出所党支部;“5”,即“五老”调解队、红袖章义务巡防联调队、志愿服务队、“指尖”警务队、信息员队伍;“N”,即广大群众),筑牢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书写了新时代的“平安答卷”。

群众心声>>>

“长大后我要成为你”

□新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黄婉琼

2月18日,茨坪派出所收到广东游客何女士寄来的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感谢派出所民警帮其找回遗失物品。

“2月2日(农历大年初五),我们一家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接受精神洗礼时,意外收获了一份感动。我的小女儿不慎遗失了数码照相机,相机里有许多珍贵照片。焦急万分之时,在井冈山管理局景区行政执法处工作人员、茨坪派出所民警及热心群众的接力帮助下,仅半天时间便失而复得。”何女士在感谢信中如是说。

令何女士特别感动的是,民警雷宗良和郭海波顶着春节期间执勤的压力,全程耐心处置、运用技术手段快速锁定线索,称他们充分体现了“群众事无小事”的敬业精神,展示了人民好警察的形象。

信中,何女士感叹道:“这场爱心接力让我们一家深切体会到,在革命圣地井冈山,红色精神从未远去。从未留名少年的拾金不昧、到店家主动提供事发地视频、再到警察全力寻找的过程,处处彰显‘警民鱼水情’的红色传承。正如我的孩子在日记里写的,‘长大后我要成为像警察叔叔那样发着光的人’。”

[page]

贵州省遵义市公安局红花岗分局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

信仰铸魂永传承

□贵州法治报记者 黄峰 姚强

在贵州遵义老城核心区,每天有万余名游客穿梭于红色地标之间。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公安楷模”、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这份亮眼的“平安答卷”,由遵义市公安局红花岗分局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用76载光阴写就。这里,每名民警都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践行者。

“我是中国人民警察,我宣誓…………”每个新警入所首日,铿锵誓言都会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前回响。作为全国唯一以红色会址命名的派出所,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将“五个一”红色育警工程融入血脉————一次瞻仰叩问初心、一次宣誓筑牢忠诚、一首红歌激荡情怀、一本红书滋养精神、一段“长征路”丈量信仰。更有“四个红”精神熔炉持续添薪————红色教育夯基、红色宣讲铸魂、红色体验砺志、红色服务润心,构建起立体化育警体系。

民警、辅警在遵义会议会址前重温入党誓词

从警20年的袁红至今清晰记得初入警营时的震撼:“当所长带我们触摸会址砖墙的那一刻,历史的温度穿透掌心。”

“从前只觉得红色历史遥远崇高,现在明白它就在每天的工作里。”青年民警梁雨珂的感悟,道出全所民警的心声。7处红色地标不仅是辖区坐标,更化作365天不间断的精神课堂。

“多亏民警化干戈为玉帛!”居民李女士提起去年与邻居的宅基地纠纷仍感慨万千。该所构建的“1+N”群防群治体系,联动16支社会力量,将平安网络织得更密,辖区可防性案件同比大幅下降。

“没想到民警比亲人还上心!”居民张阿姨卖房时遭遇难题,民警姚沛君连续奔波多个部门,最终破解户籍迁移困局。重庆游客小易遗失电话手表,民警30分钟锁定出租车找回;八旬老人证件过期,户籍民警上门办理…………在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这样的温情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面对年均500余万游客的服务需求,派出所创新“三店三员”模式:“旗舰店”实现71项业务“一窗通办”,“体验店”配置自助服务终端,“便利店”组建义工服务队。身着“红城义警”马甲的队伍穿梭在街巷,既是红色文化宣传员,又是社情民意收集员,更是困难群众勤务员。

从红色沃土汲取养分,用为民初心浇灌平安。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遵义会议会址,民警又开始在3.4平方公里辖区丈量平安,用脚步延续90年前那场伟大转折的精神血脉。

群众心声>>>

“为群众办实事的好警官”

□贵州法治报记者 黄峰 姚强

“本以为找不回来了,没想到警察同志比我还着急!”近日,到遵义旅游的经先生谈起手机失而复得的经历难掩激动。

去年5月的一个深夜,经先生在红军山警务站见证了基层民警的“破案速度”:4小时调取20多处公共视频,联络多家出租车公司,最终在凌晨3时许将存有重要文件的手机送回。当经先生看到值班民警被屏幕映得憔悴的脸庞时,也读懂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深意。

“我非常感谢遵义市红花岗区警官,一切为了人民、为群众办实事,为你们点赞。”去年5月17日晚,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收到经先生的感谢信,字短情长。

山东游客孙女士将有着特殊意义的金手链遗忘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民警克服种种困难帮她找回。她千里寄锦旗致谢:“你们找的不只是手链,还有我们老百姓的信任。”

这样的感动在红色圣地持续上演。一个个温情的瞬间、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一句句真情的感谢,无一不是民警对群众真心、热心、细心的生动诠释。

[page]

陕西省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枣园派出所

真理之光永闪耀

□西部法治报记者 马文青

2月28日,在革命圣地陕西延安的枣园革命旧址,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枣园派出所张思德巡逻队队员一边巡逻,一边为有需求的游客提供帮助。

枣园派出所与枣园革命旧址隔墙相望,所里的每一名民警、辅警都知道肩负的重任。十几年如一日上门照料身有残疾的老人冯候莲;自掏腰包,买下拾荒老人废品,让其安心过年;邻里纠纷,上门入户耐心调解;田间地头,宣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枣园派出所民警、辅警视群众为亲人,把服务当主责。

“我们每一个新入所的民警都要诵读《为人民服务》。我们要通过这种方式,让‘为人民服务’牢牢扎根在民警、辅警心里。”该所所长赵强说。枣园派出所竖立着一尊张思德雕像,雕像背后印刻着《为人民服务》全文,雕像的上方是“为人民服务”5个鲜红的大字。

民警、辅警在张思德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重温入党誓词

不仅如此,该所还成立以张思德命名的“四支队伍”。张思德调解队推行“一事双联”矛盾纠纷联调机制,辖区连续5年未发生民转刑案事件,成为群众矛盾的“化解器”;张思德巡逻队全天候在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巡逻防控,一个个“红马甲”成为群众心中的“安全卫士”;张思德宣传队用陕北说书、信天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反诈宣传,守护群众的“钱袋子”;张思德服务队坚持“分内事无条件办、分外事特事特办”,先后做好人好事400多件,收到锦旗65面、感谢信25封。

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背后是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时代在发展,我们也不能掉队。”赵强说。为提升公安新质战斗力,枣园派出所不断优化“两队一室”改革。社区警务队积极推行“五单一图一承诺”工作法,建立“治安吹哨人”队伍,搭建微信警务平台,实现“一村(小区)一警”全覆盖。案件办理队实行“六个一”硬措施规范执法,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得以彰显。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让所容所貌焕然一新,进一步提升队伍凝聚力与战斗力。

汗水浇灌出花朵。“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公安楷模’”…………赵强说:“每一项荣誉都是激励和新的起点,传承好张思德精神,践行‘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责任。”

群众心声>>>

“民警比亲人还要亲”

□李志勇

2月28日,延安市公安局宝塔分局枣园派出所张思德服务队队员袁也和白亮敲响了枣园街道温家沟村老人冯侯莲的家门。天气预报说这几天要降温,他们放心不下老人。

一见到服务队队员,冯侯莲连忙招呼进屋。 “你们这么忙还常想着我,我这心里可暖和了。”冯侯莲感慨道:“咱们枣园派出所民警可好了,十多年了,隔三岔五就来看我,他们比亲人还要亲。”

年逾七旬的冯侯莲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前些年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女儿远嫁。民警在一次入村宣传时,了解到冯侯莲的情况后,决定对老人长期定点帮扶。

这一帮就是十多年。“冬天送煤、砍柴,夏天送西瓜、饮料;平日里打扫院子、收拾屋子,逢年过节买油、买面…………民警可没少帮我。”冯侯莲说,“我和民警从素不相识到成了亲人,民警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如今,谁问我日子过得咋样,我都会告诉他们,日子比蜜甜咧!”

帮扶没有终点,只有接续。袁也说,他们传承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