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筚路蓝缕——打开红色闽东北的记忆之门》 杨光伟 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 杨光伟是我的战友。40多年前,他就来到闽北开始军旅生活。他的爱人萧春红的爷爷萧茂忠(人称“萧老虎”)、奶奶应桂香等革命先辈,曾在闽东北生活战斗过,并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因此,杨光伟热爱这片红色的土地和在这里战斗过的革命前辈。今天奉献给我们的《筚路蓝缕—打开红色闽东北的记忆之门》一书,就是他对这片红色土地深情的馈赠。 《筚路蓝缕》这本书并不厚重,字数14万多字。然而作者在写作中所付出的艰辛、所沉淀的情感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有读者评价说:“这本书是作者用脚板走出来的,是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出来的,是厚重的情感积淀迸发出来的。”笔者深以为然。 时间追溯到几年前,一位省领导带人到屏南、古田、建瓯三县交界的仙山牧场调研考察,这里曾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闽东北特委、闽东北军分区机关驻地。当时,这里耸立着一块孤零零的“中共闽东北特委、闽东北军分区驻地”纪念碑。纪念碑上短短的几行文字,给人们提供的信息极其有限。闽东北地区的游击战争范围有多大?这块游击区的起源在哪里?游击区的革命战争有什么特点?有哪些革命前辈在这里战斗过?这里发生过什么样的重要事件……所有这些情况,连随行的当地领导、党史研究工作者都知之甚少。究其原因,是在这里战斗过的幸存者少、留下的史料更少,加之年代久远,闽东北又分属宁德、南平两地管理,因此造成这一地区的党史、革命史研究的缺失。 杨光伟不是专业党史研究工作者,也没有谁给他交待过这方面的任务,但他在部队曾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对职业的高度敏感性,加上他在闽北工作所积淀的情感,以及渴望对爱人家族革命生涯的追溯,促使他跨界业余研究起了闽浙赣边区党史和革命斗争史。一方面,他和爱人四处奔波,到先辈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采访线索,找当地从事党史研究工作的同志核对史料,到革命遗址实地查看感悟……另一方面,他自费购买了几万元的的书籍资料,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发现线索、打开思路;到相关地方的图书馆、档案室查找、核实资料……经过两年多的调查采访、深入挖掘和上百个不眠之夜的笔耕不辍,作者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作支撑,以仙山牧场的大坂红军交通站为基本线索,将那些记忆的碎片拾掇起来,用饱满的情感、真实的笔触,把我们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闽东北革命斗争的历史脉络。这条清晰的脉络,在我们面前展开了闽东北革命斗争的壮丽画卷,找到了打开红色闽东北记忆之门的钥匙。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闽东北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作者从三条线索描述了闽东北革命斗争的艰苦性和残酷性。第一条线索是红军展开的游击战争,第二条线索是隐蔽战线的斗争,第三条线索是人民群众对革命斗争的无私支援。书中第十四章“萧茂忠应桂香英勇就义”,还原了“萧老虎”一家为革命不怕杀头的历史真相,记录了萧家先后5人为革命而牺牲的悲壮场景……这是闽东北人民跟党闹革命、誓死不回头的一个缩影。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闽东北革命斗争的不同特点。一方面是高度的隐蔽性,另一方面是高度的复杂性。不少内容,其他党史资料中比较少见,在该书中却得到披露,因此十分珍贵和难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铺展了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 《筚路蓝缕》一书,不仅还原了历史、记录了历史,而且从革命先辈奋斗的历程中、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挖掘出精神富矿,提炼出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这就是崇高的理想信仰。革命先辈飞蛾扑火般的前赴后继,顽强斗争,就是为了打碎旧世界,重建新中国;这就是不屈的革命精神。面对敌人的残酷“清剿”、疯狂搜捕,革命先辈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挑战,并取得最终胜利;这就是高超的斗争本领。革命先辈将革命的坚定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注重争取人、团结人,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形成有利于我的斗争局面。一切向前看,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读一读作者饱含深情写下的闽东北革命斗争历史,品一品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会让我们饮水思源,更加懂得红色江山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从而激励我们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让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海峡法治在线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社附属楼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