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区种了几棵樱花树,树还小,但季节一到,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开起花来。 那天晨跑,看见小树上倒挂着一只小鸟。灵巧地将小嘴伸进花骨朵去讨蜜吃。它大概没想到一大早有人经过,“唧”一声慌张飞走了,留下小枝条花枝乱颤。 尽管风驰电掣,但逃不过我眼睛,这不是绣眼吗,我们在北宋时就认识啦! 绣眼仅半个麻雀大小,江浙称为柳丁,恰当且生动。它得名于其眼周绒羽状白眼圈,就像白色的丝线密密地绣上似的。 正是这小白圈,使绣眼眼目流利,口角波俏,讨人欢喜。除腹羽小片灰白,身体大部分呈绿色,和谐地融入树木。所以,尽管绣眼种群庞大,却少有人识得其庐山真面目。它像风一样来去自由,只闻其声,难觅踪迹。 如今能看到的最早的绣眼,出自宋徽宗赵佶之手。 不完美才是完美。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梅花绣眼图》,正是他的花鸟之梦。尺寸仅两个巴掌大小,但完全不影响他将初春的一番动人小景图画进去。 梅枝瘦劲,花朵精致,冰绡般悄然盛开。微小的卷曲变化亦勾勒详尽,虽仅三四朵,早春的凌寒已扑面而至。 俏立枝头的正是绣眼,绿色羽毛微入毫发,用浓重白粉细心点染的白眼圈煞是引人注目,翕动的小嘴似在婉转鸣唱,又像举目张望,或是呼应着远处的伙伴。 “美人窗下闲针线,却爱花间绣眼儿”,宋徽宗似乎偏爱这绿色的小精灵,在另一幅煌煌巨著《写生翎毛图》中,亦不忘画一对相依相偎的绣眼,其中一只与《梅花绣眼图》如出一辙。宋徽宗这件作品罕为人知,故这两只藏于海岛栀子丛中的绣眼亦极少有人提及。 除了赵佶外,故宫博物院的南宋林椿的《枇杷小鸟》团扇,亦极为传神。绣眼聚精会神,倾着身子翘尾引颈,正欲啄食黄熟的枇杷,身姿极富张力与动感。沿着绣眼的视线找去,原来枇杷上爬动着一只小蚂蚁,绣眼回喙定睛端详的,正是这只针头大小的蚂蚁。 绣眼是南方留鸟,宋徽宗身居北地,梅枝人工痕迹明显,他看到的可能是笼养的绣眼。相比之下,林椿的绣眼取材真实场景,是自然生灵的传移模写。 绣眼胆小惧人,不易观察,历史上画绣眼的并不多。到了明永乐宣德年间,闽籍沙县宫廷画师边景昭一口气画了动静不同的四只绣眼。藏于台北故宫的巨制《三友百禽图》中,在显眼的右上角斜出的梅枝上,齐刷刷站着形态各异的三只绣眼,另一只不知何事,“呼”一声飞向画外,引得它们扭了身子瞪眼看。这只披着绿衣的绣眼是上百只鸟中最具动态的一只,那飞翔的动作,将观者视线引向远方,画面顿时产生无限延伸。 边景昭用笔工整,但作品气势恢宏,尺幅巨大,流露出了难得的“写意”画风。一些禽鸟的肩羽直接用墨点染,飞羽与尾羽更是用浓墨极快速地一笔完成,清秀中不乏雄健韵致,这对明代中后期的意笔画风多少有启示意义。 绣眼是中国四大名鸟之一,公鸟善鸣,白眉俏嘴,秀气灵动,如翠衣仙子。在安静的午后,喜欢自顾自地浅唱低吟,俗称小叙,嘴巴不张,由喉部发声,鸣声持久温润,变幻多样,像是沉浸在自己的美妙乐曲中。等兴致一来,扯起嗓子唱个不停,古人有诗句:“绣眼语丛竹,画眉啼断岗。”大唱起来婉转曼妙。早春二月,柳绿桃红,一壶清茶,静听绣眼叫春,倒也意趣十足。 绣眼喜葡萄枇杷等水果,啄个小洞滴溜溜吃净果肉,留下完整的一副皮囊。绣眼嗜蜂蜜,我曾怀疑一罐蜂蜜掺假,恰好养了一只绣眼,饲之不为所动,后得知是骗子冒充山上电线工人所售的假蜜。 小小绣眼,带着优雅的艺术气息,从北宋到现代,从绘画到电影,演绎着它的传奇。 1937年的电影《马路天使》中,凄苦哀怨的《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而周璇饰演的小红在阁楼上边唱边摆弄的,正是一只跳跃鸣唱的绣眼,活泼灵动的绣眼一如周璇春水初融般的目光。 一只轻盈的绣眼,从北宋的绢本图绘飞到现代的银幕,与星光熠熠的周璇同台献艺,与《四季歌》共传唱,不同的艺术形式下传承着共同的精神内涵,构成中国艺术的永恒经典。 (作者单位:闽西监狱)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