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学的海洋中,散文往往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读者阅读。福建作家周而兴创作的散文便是充满这样魅力的文学作品,读后令人难以释卷,沉醉其中。 周而兴的散文叙述生动,语言富有诗意韵味。书中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语言质感,既保有山水散文的清逸之气,又浸润着生活散文的烟火之味。书中的文字,如山间清泉,自然流畅,又似陈年佳酿,韵味悠长。他运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将岛屿滩礁、山野田园的美景,生活的点滴,情感的波澜,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描写海岛自然风光时,周而兴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与生动的拟人,使景物富有生命力。如《“天神”的守望》中,赋海滩上的天神石像予以人的行为和情感:“他晨观旭阳出海、浪涛盈耳;暮伴孤星寒月、‘蓝泪’流萤。让人着迷,引人遐思。”“这遐思,穿越时间与空间。天神任凭狂风巨浪、烈日骤雨,不曾动摇。默默守望,阅尽了海坛沧桑而又生动的历史场面。”使石像的形象更加鲜活、亲切,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趣味性。 《通天之门》这篇文章通过对通天门的描绘和相关传说的讲述,深入挖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联系,展现了平潭当地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这篇文章真挚而细腻,充分展现了作者对通天门的向往、探秘过程中的渴望与期待,以及目睹奇景时的震撼与赞美。 作者以通天门的探访经历为线索,层层递进,从初夏傍晚计划探访却未成行,到立秋后再次前往,思路清晰连贯,让读者能够很好地跟随作者的足迹感受通天门的魅力。此外,文章运用了倒叙手法,开篇以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吸引其注意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在表现手法上,文章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通天门的神奇与壮美,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比如,将通天门比作“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帆布,形象地展现了其巍峨壮阔的气势。 文中结合传说故事与民间神话,增添了通天门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如文中提到的明代“十八学士”葬身通天门附近险滩的传说,以及平潭民间关于各路神仙巡游海坛的神话,丰富了文章内容,让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时空折叠的艺术在《通天之门》中展现得最为彻底,作者以海蚀地貌为叙事支点,撬动自然、文明、精神的三重门扉:作为“自然之门”的海蚀奇观,作为“文明之门”的跨海工程,作为“精神之门”的哲学隐喻,三重意象在文本中形成互文共振。这种叙事策略使地理考察升华为文明反思,让自然书写承载起思想史的重量。通过对通天门的探访,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对时代发展给海岛带来巨大变化的赞美。通过对通天门的描写和对民间传说的引用,体现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家乡发展的欣喜之情,富有深刻的内涵和价值。 周而兴的散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中,擅用通感修辞构建沉浸式体验。如《海峡风吟》里直呼呼的海风经大桥挡风屏障“化作无形涟漪”,将科技介入转化为诗意的变形记。又如《回家看看》中为母亲选购老人手机的细节,看似闲笔实则精妙,将孝道伦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仪式。 从山海书写到精神返乡,充满哲思。周而兴的散文多以山海生态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地理坐标又是精神原乡。如在《海峡风吟》中,大海是“博大胸怀”的象征,潮汐的起伏对应着生命的律动;在《奇岩怪石觅仙踪》里,奇岩怪石成为“无言的史书”,记录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密码。这些意象在《“天神”的守望》中达到形而上的高度,石像的守望姿态被赋予存在主义的哲学意味。 在海洋书写的传统范式中,周而兴实现了突破性的美学突围。他解构了“风”作为自然暴力的传统象征,在《海峡风吟》中将其转化为时空导体: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钢索与远古缆绳意象并置,使科技文明与海洋记忆形成超时空对话。这种转化在《那抹翠绿》中达到巅峰,台风过境后“稍显稀疏的木麻黄依然伫立”的画面,颠覆了传统风暴叙事的悲剧框架,重构出坚韧的生态美学。 周而兴的散文始终萦绕着深沉的哲学追问,《通天之门》将海岛变迁史转化为文明进化论的鲜活样本。当作者站在山崖眺望风力发电的风车时,看到的不仅是科技奇迹,更是人类突破生存困境的精神觉醒。这种哲思在《“天神”的守望》中具象化为自然伟力与人文守望的辩证法,升华为对生命根源的终极叩问。 在山海生态书写里,守护自然成为安顿灵魂的方式。周而兴以山海为笺,风吟作歌,在地理书写与哲学思辨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这些文字既是献给故乡的赞美诗,也是写给时代的思辨录,如同平潭岛的潮汐,在读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