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先听闻作家贞尧仔要创作《身边的老子》,十分期待也很好奇,他究竟会如何阐释?《道德经》五千言,几乎就是一个箴言集,像“上善若水”“知其雄守其雌”“无为而无不为”“柔弱胜刚强”等,都是大实话,灿烂了芸芸众生;它又是碎片化的,像一段段源代码,如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告诉我们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不可知、不明觉厉,如何接着老子留下的命题往下说,让古老的哲学焕发活力?如何在新的时代把经典著作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工作之余,贞尧仔历经数年潜心创作,终成《身边的老子》这一巨作。《身边的老子》初看朴实无华,是81则对应《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哲学随笔。作者从身边与老子有关的所听、所见、所思,悟成、悟败、悟生、悟死、悟得、悟失、悟财、悟顺、悟逆,如数家珍、如写家书,生发出一则则精妙的剖析与论述。每则虽不到1000字,却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构成“微哲学”矩阵。更难能可贵的,作者从历史和经验里,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的张力中另辟蹊径,证成其道,写成3万多字《老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启示》哲学专论,形成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暖的老子文化解读体系。 在他前期哲学作品《寻求平衡》中,作者已然形成“以生活现象反观哲学本质”的方法论自觉,这种实践哲学观在《身边的老子》中进一步升华。作者以“诗化哲学”的独特路径、解剖麻雀式的解读策略,将《道德经》的哲学体系嵌入现代生活进行文化整合。这是一个跨度非常大的认知活动,作者在朴实的口语和深刻的哲思之间切换,把常识性的论点放在深思性的描述里,运用还原和辩证法,不断推到我们的意料之外、逻辑之中。 贞尧仔打破“道不可言说”的传统阐释定式,用音乐十二律、二十四节气等本土文化符号建构“道”的认知模型,将“大音希声”转化为五声音阶的和谐共振,把“周行不殆”具象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轮回。他写道:律管有形,十二律无形。无形成大道,大道无形,大道至简、大道为公,这是众妙之门。道在悦,不在说,“无形之气场,成万千气象”。作者借助具象经验抵达“道”的抽象本质,例如以福州华林寺的榫卯结构来映照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印证老子所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大德,不仅保留了原典的形而上特质,更赋予其充满生活质感的审美维度,让读者在熟悉的日常场景中感受到古老哲学的魅力。 道作为人生的最高精神追求,核心是“复归于朴”。“朴”是老子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要“抱朴”“守朴”。如何理解“朴”?这也是作者在书中衍伸最多、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部分。作者指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自己本来如此,保持朴的状态”。万物还没产生的时候,只是一片虚静,“虚静”恰可以用来描绘朴的状态。书中大量运用“微距镜头”般的描写来重现“致虚守静”“见素抱朴”的场景:母亲生火烧柴煮饭时“拉着风柜(风箱),灶火欢呼跳跃”的日常场景,母亲的教诲“朴素为人,老实做事”,借助风箱作用原理升华出“守虚静,放空自己”的道理;父亲带领村民讨海时观察潮汐规律的劳作场景,彰显“道法自然”的实践智慧;在海边生活时,面对台风来袭时的避险本能,直观印证“柔弱胜刚强”的生存法则。针对当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作者提出“反向成功学”的崭新命题:真正的成功不是占有更多资源,而是像婴儿般保持“骨弱筋柔而握固”的生命状态,“慎终如始”,能做他人不愿做之事,不贪求难得财货,学习无为清静,具备更多坚守、更严自律和更高素养。这种诠释颠覆了世俗成功标准,重建了价值评判体系,为现代人指明了一条回归本真、追求内心宁静与自我完善的精神之路。 老子常以“母亲”比喻“道”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喻体就是“水”。作者借用水“性”来论说道之“德”,《身边的老子》弥漫着水的灵动意象。作者说:“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的根本特性是循道而流,顺应自然而行,作者以此为喻,提出滴水穿石,无为之有益,不刻意为之。上善若水、正言若反,“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百川入海,海汇百川,是顺其自然,关键在于“歙歙为天下浑其心”,收敛私欲私心,使天下万物归于纯朴。人应像水一样,甘心居于卑下的环境,心胸宽广,待人真诚、信守承诺,不断积蓄力量,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作者以闽剧的“丑角”为例,他们虽然脸面被丑化、行头粗布烂衫,但总博得满堂喝彩,掌声雷动。作者以此分析提出:“宠为下,系身外物,应置宠辱于度外”“人之大患,在于把自己看得过于珍重”。要简单生活,不妨去老子所描述的境界中去洗一个澡,歇一会儿凉,以脱去尘劳,让心灵回归纯净与质朴。 作者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人应当如何真正地生活而不会被各种虚妄的价值所迷误?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面临的强大障碍和潜在危险,其实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自己内心。人们需要以自我为主体进行自我省察和反观,达到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境界。 作者把自己的生命、经历都放入了书中,他深入剖析老子“无为”概念的双重性:“无为”是“自然”的投影,是价值应该的自然;“无为”又是“无不为”,是“不妄为”,是“善为”,进一步追问其作为方法论在个体修养与治国理政中的具体展开与实践路径。作者细致分析“无名之朴”“俭啬”“寡欲”“贵柔”“戒矜”“为而不有”等老子人生哲学所倡导的至高境界,试图打通他们与现代社会的关联,论证“俭啬长久之道”“柔弱处世”等理念对个人修养、社会创新、市场经济伦理、廉政建设、为官之德等领域的深远启示,探索传统文化资源应对当代功利主义困境的无限可能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份来自古老智慧的解决方案。 作者的文化自觉还体现对如何认识和把握“道”的方法和策略的阐释上。“道”作为人生的最高精神追求,是“有”与“无”的统一体。大道总是隐隐不显,无名无声,但可以以辩证法来推理和逐步靠近、认识它。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老子人生哲学的辩证法,通过对柔能克刚、谦下不先、不争之争、欲取姑与、无私成私、守静制动、无为而为等人生辩证法的论述,揭示老子“反者,道之动”思想体系对矛盾命题的深刻洞察与经验智慧,其精神实质看似消极,实则蕴含着足够积极的力量,体现了《道德经》对后世子孙温暖的关怀。 贞尧仔在工作之余长期研究老子,对之朝思暮想,使其“六经注我”,为我所用。他的叙事极具亲和力,对所讲之事所叙之理掰开了揉碎了,清清楚楚讲透,不附带过多的价值判断,不归做强硬的精神灌输,既出人意料又自成体系,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本书在艺术表现层面,小说家许可的序、书法家王来文的题字、画家张永海的画作、书法家柯少岩的插图构成本书视觉哲思系统,与文字相得益彰,形成互文关系,音乐人江洋为本书谱曲《在》和《心》,这种“文质彬彬”的创作策略,使本书突破单一文本的限制,构建起立体化的文化阐释空间,契合当今轻阅读的时代需求,为读者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若干年前,我的内心产生了跟生命体验、人生经历如鲠在喉的问题,便开始关注《道德经》,收集并研读了多种版本的《道德经》解读,但一直没太读懂它们。年岁渐长,这些日子利用假期静心研读《身边的老子》,往内心去看去感受老子文化深层、根本的东西。我惊喜发现,这里不仅有平常人情世态的深险湍流,有“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内心清明,更读出有“紫气东来”的豁然开朗。仿佛置身于一片微芒的紫色中,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温暖关怀。我相信,它会在更多读者心中种下智慧的种子,去拥抱那充满希望与光明的“紫气东来”之境。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