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叫“勿忘在莒”,典出《吕氏春秋·直谏》。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小白,曾去莒国避难。成为国君之后,以管仲为首的辅臣时常提醒齐桓公,毋忘在莒。莒国原为周朝诸侯国,现在是山东省日照市下辖的一个县。听说莒县浮来山有《文心雕龙》著者刘勰晚年出家的定林寺,我一到日照,便直奔浮来山而去。 浮来峰下,松柏掩映处,有座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是山东省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相传祖籍莒地的刘勰写完《文心雕龙》之后在南京定林寺出家,法名慧地,晚年归隐故里,便有了这同名的定林寺,俗称北定林寺。 北定林寺山门两侧的楹联直陈寺史:“法汰东来传禅定,慧地北归校心经。”意思是此寺由法汰法师创建,后来慧地法师归乡校经著书。慧地就是刘勰。虽说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刘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崇高地位,但定林寺并未因此成为网红打卡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下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资料上说老寺建筑已在地震中被毁,现在的院子是清朝重修的。但门墙斑驳,石阶生苔,想必平时游人不多。只有寺前卖香烛的老妪,终日坐在小板凳上,不招徕也不吆喝,静静等待有缘人。 我入寺时,正值中午。日光透过古银杏、古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寺中游人寥寥,唯闻檐角风铃叮咚。香炉中青烟袅袅,在空中画出无形的轨迹。 偏殿有一老僧,面容枯瘦,正在整理经卷。见我来,只是微微颔首,便继续他的工作。经卷陈旧,翻动时发出脆响,仿佛随时会碎裂。忽闻钟声响起,浑厚悠长,惊起檐下几只麻雀。钟声里,仿佛有千年时光在流转。想当年刘勰在此,或也听过同样的钟声吧!那时他在想什么呢?是琢磨《文心雕龙》的文理,还是参悟佛经中的妙谛?抑或只是静静地听着钟声,任思绪随风飘散? 出寺门时,但见卖香烛的老妪正在收摊。我问她在此多少年了,她笑了笑,露出稀疏的牙齿:“记不清了,总比那棵树年轻些。”指了指远处的古银杏。 定林寺不似名刹大寺那般金碧辉煌,也不以灵验著称。它只是静静地立在浮来山上,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刘勰来过,又走了;香客来了,也去了。唯有寺前的银杏,寺后的青山,和这悠悠钟声,依旧如故。 下山路上,回望定林寺,忽然明白,真正的寺庙不在砖瓦木石,而在人心深处那片宁静的所在。 校经楼原名毗卢阁,系定林寺的主要建筑之一,楼门额以“校经楼”三字,为郭沫若1962年所题。据《南史》记载:“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此楼乃当年刘勰校经藏书之处,他于此晨钟暮鼓之余,埋头校经,直至圆寂,埋骨塔林。 刘勰字彦和,原籍东莞郡(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父母去世早,他打小就成了孤儿,和沙门的僧人住在一起,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32岁开始撰著《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写成,得到当朝宰相沈约赏识,由此步入仕途,历任临川王记室、步兵校尉、太末县县令、太子通事舍人等。昭明太子萧统去世后,刘勰内心伤悲,请求出家,没有得到梁武帝许可。于是,他烧发明志,终于在南京定林寺出家,法号慧地。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寺里的经文,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如今南京定林寺藏的经文,差不多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他最终的归宿,一说圆寂于南京定林寺,一说落叶归了根。我是愿意相信孤零零的他魂归故里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浮来山校经楼,据传就是在刘勰当年的故居旧址上重建的,楼门右侧有山东省政府立的“刘勰故居”碑为证。此楼不高,只有两层,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我怀着朝圣的心情细细地看,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可是除了我及同伴之外,其他游客至此,仅仅是匆匆一瞥即离去,鲜有驻足者。 我知道《文心雕龙》与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并称文史批评三大名著,但刘勰生前身后却是寂寞的,正如此刻的校经楼内空寂无语,唯闻山风穿牖之声。想当年,已经出家多年的老僧独坐窗前,青灯黄卷,一笔一画,斟酌字句,不知窗外花开花落几度春秋。而今人去楼空,只有长情的山风依旧叩打窗棂,似在寻访故人。 我站在窗前,窗外山色空蒙。我想象着千年前的刘勰,或许也曾这样临窗而立,看雨雾笼罩浮来山。那时的他,已完成了照耀千古的文论巨著,却选择隐居于此,与青灯古佛为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毕竟是个俗人,居然同情刘勰生前身后的寂寞。事实上,我们这些俗人追逐的功名利禄,于他不过是过眼云烟;他所求的,或许只是内心的安宁吧! 我下楼在门前拍照留念时暗想,刘勰当年校经时,绝不可能想到千百年后,他的校经处会成为旅游景点。历史的选择,往往出人意料。如今,那颗伟大的心灵早已消散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一个空洞的符号,供游人凭吊。吊者自吊,楼仍是楼,不因人的来去而改变其本质。 此刻,阳光从云隙中射出几缕金光,照在校经楼斑驳的墙壁上。那光芒转瞬即逝,如同一切辉煌,终将湮没在时间的尘埃里。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