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7-17 15:39:36

归人与过客

作者:罗炳崇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一直以来,偏爱郑愁予的代表诗作《错误》。以往读时,只觉得这首诗浸满羁旅乡愁,是以个人命运为注脚抒发的喟叹。郑愁予1933年生于战火纷飞的山东,1949年渡台海,晚年定居异国,一生颠沛流离,恰如他诗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写,字里行间都折射出精神返乡的深切渴望。

向来以为,人生在世,无非两种状态:一种如普罗大众,日日往返于同一条街道,看同样的招牌,尝熟悉的小吃,夜幕降临归家休憩,便是归人;另一种则是常年背着行囊,在山水间行色匆匆的旅人,他们脚步不停,对每处落脚之地而言,均为过客。殊不知,这只是皮相之见。

在一次访谈中,郑愁予谈及,这“归人”和“过客”,应放大到生与死的范畴,于人世而言,没有人是归人,都是过客;而对大自然来说,没有过客,都是归人。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使我惊觉原来的理解太过狭隘了。早在千年前,李白便掷地有声地叹道:“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郑愁予与李白的感悟遥相呼应,均道出人类永恒的困境。这也让我重新审视生命旅程的意义,思索“归”与“过”的真谛。

老家门前的街巷口,曾有位修鞋匠老李,几十载光阴,每日坐在那张小马扎上,膝上铺着油布,身边摆着钉锤胶水,总是忙碌不停。在街坊邻里眼中,老李俨然是巷口的独特风景,而巷口则仿佛成为他的“专属领地”。前些年回乡,听闻老李已经离世,他这一走,感觉巷子便少了“魂灵”。可没过几个月,新来的修鞋匠便占据了原来的位置,继续修鞋营生。人们似乎很快就习惯了新鞋匠的存在,偶尔提起老李,也只是淡然的一句“从前的那个修鞋匠”。曾经扎根于此的归人,终究成了过客,只不过时间长短罢了。

邻居老罗是长途货车司机,一年到头都在路上奔波,难得几日归家。他常自嘲像无根的浮萍,飘到哪算哪。有一回,他的货车在荒郊抛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得在驾驶室过夜。半夜醒来,见满天星斗低垂,伸手可触,辽阔的天地,唯有自己与浩瀚宇宙相伴。老罗说,那一刻他忽然明白,自己虽为人世间的过客,却也是这广袤天地的归人。自那以后,他每到一处,都要捡几块精美的石头,笑言让这些石头也能“回家”。

前些年,我重返爷爷奶奶的老家。二老离世多年,老宅早已易手,建了新房,唯有门口那株老梅树依然挺立,只是枝干更显苍劲虬曲。站在树下,想起儿时玩耍的情形,不由百感交集,此刻,自己似是归人,又是过客。归的是往昔记忆,过的却是眼前的现实。主人和我聊了几句,还问要不要摘几枝梅花带走。我婉言谢绝,只要这株老梅尚在,记忆便有归处,足矣。

这不禁让我想起阳台的野百合,那是我们郊游时从野地里带回来的。在花盆栽种后,我们每天精心照料,生怕它因水土不服而枯萎。说来也巧,野百合几次荣枯,竟与母亲的病情巧合,我深感诧异,也愈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有次和朋友聊起这事,他说,人总以为自己是归人,草木一秋是过客,实则相反。人故去,何处不是天涯孤旅;草木凋零,落在地上便是归根。至于这花儿的荣枯,其实不必执念太深。

如今,郑愁予先生已完成他人世间的旅程,化作大自然的归人。我们这些血肉之躯,在人世间行走,看似有归有过,实则不过是天地间短暂的栖居者。我们当以过客的洒脱,勇敢探索世界,亦要以归人的心境,珍惜时光与身边之人,在喧嚣的世界寻得一方净土。就像江南的雨,既要享受滴落青石板上的畅快,也要坦然面对渗入泥土的静谧从容。

昨夜,梦见自己变成了一片叶子,春生秋落,不悲不喜。醒来时,窗外的凤凰花正在晨风中摇曳,仿佛笑我这般痴念。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