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卷山海》 阮宪铣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阮宪铣的诗集《一卷山海》被称为“罗源县第一部地理诗歌专辑”,其价值不仅在于对一方山水的书写与歌咏,更在于它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地理学诗学实践。即通过诗歌语言对地理空间进行深度重构,使罗源从物理意义上的地域升华为承载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的“地方”。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镜像反映,而是诗人以语言为经纬,在现实地理法苑书香之上编织出的一个充满情感温度与精神向度的诗意空间。 阮宪铣对罗源的地理重构,其首要维度体现为一种深刻的“诗意转化”,将物理空间升华为审美空间与精神场域。它不是简单的风景描摹,而是一种主体感知深度介入客体世界的文学实践。他笔下的山川、村落、海岸线,总是超越其作为地理标识的客观性,被赋予了丰沛的感知温度与内在的生命律动,从而在文本中构建起一个既根植于现实罗源、又超越其物质形态的“诗性地理”。这种转化深刻体现了地理诗学中关于“地方感”的构建,即地方不仅是物理坐标,更是情感、记忆和意义的载体。 诗人对罗源的地理重构,在于对历史地理层累性的深度发掘。他敏锐地将罗源视为一个承载着时间沉淀的巨大文本,通过诗歌激活其内在的时间纵深,揭示地方不仅是空间存在,更是历史进程的层叠产物与记忆的鲜活容器。这种书写策略呼应了人文地理学中关于“地方”的核心观点,即地方是“层累的历史文本”,是不同时代人类活动、文化实践与集体记忆在特定空间上持续书写、叠加与互文的结果。在《古道简史》中,诗人运用蒙太奇式的时空剪辑,将漫长历史压缩于古道意象,“一代又一代/商贾官宦学子挑夫走卒/蒙太奇一般,在路上/成了一段一段,咿呀咿呀呀的戏文”。这里的“石阶古道”被喻为“时光履带”,其物理形态直接承载并物化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痕迹,他们共同的生命轨迹与命运片段被抽象为“咿呀咿呀呀的戏文”,既暗示了历史的表演性与叙事性,也透露出其模糊性与易逝感。尤为深刻的是,诗人并未止步于历史图景的铺陈,而是洞察了历史认知的辩证本质:“在后来人看来/每一出,都漏洞百出”。历史的真实性与叙事性在诗行间形成张力,这种对历史层累性与叙事性的探索,在其多首诗中皆有回响这些精准的隐喻,呈现出罗源作为物理空间的时间沉积,解构了地方记忆的历史纵深,照见了一方山水人文精神的真实肌理。 最为深刻的是,阮宪铣通过诗歌建构了一种心理地理空间,将外在景观内化为精神栖居地。在他笔下,罗源已不仅是地理坐标,还是治愈现代性漂泊的“情感替代地”。 阮宪铣的地理重构具有明显的精神自觉。他擅长运用“微观地理学”视角,通过对地方细节的聚焦折射整体精神。在诗人笔下七境贡茶在诗中成为解读地方的文化密码,“还不谙世事/也不擅言表/它们在一个王朝的马背上/提心吊胆”(《七境贡茶》)。一枚茶叶承载着贡品制度的政治文化、地域特产的生态智慧以及手艺传承的集体记忆。他开宗明义写道“你不知道,罗源湾腹大口小/形似酒瓮/太平洋外那么汹涌无边/这里却偷偷藏了一个大海”,我们自古在此生活,“把一层层涌来的汉字和白色的浪花/汇聚成波澜壮阔/酿着一瓮子的海”,“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瓮子的海/在路上漂流/如果有人偷偷喝上一口/哪怕海量的人/也得从这里,一直醉到/天南地北”(《一瓮海》)。这种以小见大的书写策略,使地理诗歌避免了空泛的抒情,获得具体而细微的质感。正如诗人汤养宗评价其“诗歌已进入生命认识的开阔地。他正在完成对生命的大落实,并逐渐将林林总总的关联域同自己所要的诗歌认识作得失收放,他用文字打开的那些生活情景,具有人生与草木同枯荣的味道,见才情,更见诗性。” 在技术层面,阮宪铣摸索出独特的地理意象写作系统。他常用“边缘”意象作为空间隐喻,这些“边缘”书写恰恰构成理解罗源地方性格和文化特质的一把钥匙,作为山海交界、文化交融的闽东门户,其“边缘性”正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诗人对地理意象的编码,创造了一套解读罗源的精神符号系统。 阮宪铣的地理诗歌实践,对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认同危机提供了诗意回应。当同质化浪潮席卷城乡,他的创作证明,诗歌能通过重构地方经验抵抗记忆消逝。《一卷山海》的地理诗学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传统“乡土文学”的怀旧框架,创造出一种融合感知、记忆与想象的地理重构范式。阮宪铣以诗歌测绘罗源,不仅绘制了山水的外部轮廓,还勘探了地方精神的内在纹理。当读者跟随他的诗行“行走”于罗源,经历的不仅是一场地理漫游,更是一次心灵的返乡。他用诗歌证明,人类最深切的地理,终将是灵魂得以栖居的诗意坐标。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