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8-21 16:56:26

任所长的三件“法宝”

作者:张遂涛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知道藏语里‘拉玉’是什么意思吗?”

一起下村时,所长任静亮笑眯眯地问我。这是个四十岁出头的汉族小伙,看起来很干练。闲聊中我已经知道,他是“藏三代”,祖籍陕西渭南,祖父随军入藏,留了下来,他和父亲都在山南长大。他工作时间不短,但入警时间其实并不算长,2012年7月才参加公安工作,不过他现在已经是琼结县公安局党委委员、拉玉乡派出所所长。2023年拉玉乡派出所获评第二批西藏“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就是他任所长之后创建的。

“什么意思?”我好奇地问。

“神仙居住的地方。”

我恍然大悟。可不是吗?虽然是高海拔地区,但这里的一切都给我一种高山牧场的美妙感觉,蓝天、白云、高山、河流,只不过绿色除了青草,还有青稞和麦子,黄色除了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还有路边的格桑花。

而且,我发现,虽然工作繁忙,我接触到的人都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很满足。是啊,除了海拔高一点,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文化上,山南是“藏源”之地,藏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上,距离拉萨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旅游上,有着雍布拉康、桑耶寺、羊卓雍措等名胜古迹。即便是海拔,在他们看来,也是令人满意的,至少比拉萨还要低一点。比起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阿里、那曲,自然更胜似天堂,曾经在那曲工作过六年的副所长旦增曲扎对此很有发言权。

拉玉乡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社会和谐,治安良好。我简直无法想象,拉玉乡竟然几乎没有案件,刑事案件接近于零,治安案件也都在个位数。不过这也给任静亮带来了烦恼。毕竟执法办案是警察的主业,没案件也就意味着民警没有机会办案,时间长了,办案能力势必下降。任所长决定未雨绸缪,向检察机关借力“练兵”。他主动与县人民检察院合作,创建“阳光检察工作室”,由检察官定期到派出所进行办案指导。按他的原话,就叫“有案件时提前介入,没案件时加强办案培训”。

案件少,任所长就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上。虽然是个天堂一样的地方,但就像牙齿和舌头还会打架,群众之间发生矛盾也是难免的。有矛盾不可怕,不及时发现、化解,任由矛盾激化才可怕。《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任所长深知这个道理。他要做的就是,在矛盾刚开始萌芽时,就及时发现、消灭;矛盾出现后,及早化解,全力做到矛盾不出村。任所长最终总结成了这样三句话,作为派出所化解矛盾纠纷的指导思想:“把苗头扑灭在邻里间、把纠纷化解在村里面、把矛盾解决在基层一线”。

那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实现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化解呢?任所长经过长期思考、调研、实践,最终找到了他的三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是推行“提包警务”。

“提包警务”的前奏曲是“一村一警”。“一村一警”制是琼结县公安局为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工作端口前移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拉玉乡和西藏大多数乡镇一样,地广人稀,辖区面积3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只有4300多人,分属5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拉玉乡派出所名义上只有7名民警、3名辅警,因为抽调、休假等原因,真正在岗在位的常常不足8人。尽管如此,拉玉乡派出所仍将8名民警辅警派驻“包村”。“包村”民警身肩多种身份,既是法治宣讲员,又是纠纷排查员、矛盾调解员。通过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群众的家庭情况、生活困难、邻里关系,努力做到群众诉求有人听、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为了提醒“包村”民警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工作内容,也为了让人民群众通过警务包,时刻感受到提包在警察就在、服务就在、安全就在,拉玉乡派出所特意给每个“包村”民警辅警配发了一个印制有“讲忠诚、爱人民、守清廉、创平安”字样的手提包,要求走村入户时必须携带这个制式提包。

这个手提包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见我满脸疑问,任所长笑着让民警洛桑扎西给我展示一下他的警务包。只见洛桑扎西的警务包鼓鼓囊囊的,打开后,里面既装有常用的警务装备、急救包、反诈宣传手册,又装着给村民们办好的居民身份证等证件,还有大量工作时需要用到的暂住登记表格、安全检查台账、消防隐患排查、派出所工作满意度问卷等。

“有人说,我们的一个手提包足足装下了一整个派出所的服务窗口。”任所长笑着说,“我们想达到的就是这个效果。”

我点点头,心想,这也是把民警的手提包打造成了一个个流动的警务站。

每个民警辅警的手提包里还放了不少所里特意制作的“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民心卡,随时发给群众,方便群众联系民警。

在白那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十分爱笑的“包村”民警达瓦边旦提着他的标志性警务包走村入户时,发现村民边巴和扎西曲珍两位老人独自生活,因年事已高,身体行动不便,连喝水都变得困难。达瓦边旦挂在脸上的笑容渐渐一点一点消失了,他变得眉头紧锁。他安慰完老人,从警务包里掏出全天候服务民心卡交到老人手中,叮嘱老人有困难随时联系。回到所里,他当即把情况向所长任静亮作了汇报。要改善老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只能从两三百米外的山上引水,而这需要一定的费用。所里的办公经费很紧张,肯定没有办法。经过集体研究,所里决定发动全体民警辅警捐款。建议刚一提出,立刻得到了热烈响应。很快凑齐了钱,买好了水管,众人一起动手,很快溪水就从山上源源不断地引入了边巴老人家中。看着清澈的溪水,边巴和扎西曲珍两位老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不仅如此,从此以后,每逢藏历年等节假日,达瓦边旦都会特意上门看望老人,所里也会凑钱买点礼品去慰问老人。难怪两位老人此后经常竖着大拇指夸赞民警:“公安民警特别好!像亲人一样照顾着我们!”

第二件法宝是组建“平安义警”。

组建“平安义警”的目的是,把拉玉乡打造成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但根本上,也是因为警力不足。仅靠所里这几个民警辅警,即便每天马不停蹄、不眠不休,能做的事毕竟有限。

警力不足怎么办?任所长明白,还是得借力。借谁的力?只能借人民群众的力,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

拉玉乡派出所从热心群众中精挑细选,选出20人组成首批“平安义警”队伍,他们中既有村干部、党员、退伍军人,也有校园教职工、企业管理人员、普通村民。队伍建起来后,纳入智慧网格治理体系,通过制定“1+1+N”工作模式,在村、企、校等重点区域建立起“一民警带一辅警带一支义警队伍”的共建共治智慧网。“平安义警”紧紧围绕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节点,协助开展治安巡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交通秩序整治、信息收集等工作。

日玛岗村的久旦老人对“平安义警”次仁杰布时常心存感激。他知道,不是次仁杰布,他的生命早已结束在去年那场暴雨中。那天他正带着孙女在山上放牛,突降暴雨,他们急忙回家。到村口时看到河水已经暴涨,漫出了河道。久旦老人腿脚不便,走在后面,过桥时突然就被急流冲走了。恰好被巡逻的“平安义警”次仁杰布远远看到了。次仁杰布一边给派出所打电话报警,一边急急忙忙追上去。可是久旦老人已经顺着河道被冲到了下游。次仁杰布追了一段路,幸好,河边低矮的树枝挂住了老人的衣物,但老人已经晕过去了。次仁杰布一边想办法抢救老人,一边联系民警。教导员洛桑唐堆和民警白玛旺堆已经驱车赶了过来,他们正一路从下游往上搜寻。发现老人后,他们急忙合力把老人救上岸,送往山南市区的医院,这才救了老人一命。

这只是“平安义警”日常工作中发挥作用之一斑,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为了把“平安义警”打造成长效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义警”们的内生动力,任所长还积极协调县委宣传部,把“义警”工作纳入琼结县“文化银行”积分制进行考核。针对“义警”的工作完成情况,由派出所按标准申报积分奖励,累计到一定分数即可到指定超市兑换商品。

第三件法宝是“点单式调解”。

走进拉玉乡派出所,会看到一面巨大的风采展示墙,在“实行点单式调解 共创平安拉玉”几个大字下,20名拉玉乡调解组成员的照片、职务、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尽收眼底。

那么何谓“点单式调解”?顾名思义,就是群众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可以在调解员信息公示栏中挑选矛盾双方都信得过的“公道人”参与调解。调解员是派出所精挑细选过的,既有民警辅警,也有享受较高声望的五老乡贤,以及法律援助律师等专业人员。

“矛盾纠纷发生了就要尽快化解,而化解的最好方式就是调解。调解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其实并不容易。由谁调,怎么调,往往决定了调解的成败。”任所长对调解工作很有心得。他深知调解员的选择特别重要,如果调解员双方都信不过,调解基本上不可能成功。以前主要由民警辅警主导来调解,但警力毕竟有限,而且有时由民警辅警调解效果未必最好,所以选一批有威望的社会调解员,由群众自行来“点单”挑选。

别说效果还真不错,绝大多数通过“点单”调解的,都能很快调解成功。

白那村两兄弟争遗产的纠纷就是通过“点单”的方式调解解决的。父亲去世后,两兄弟为父亲留下的相邻房子间的2平方米土地而争吵不休,最终大打出手。“包村”民警达瓦边旦了解完积怨产生的原因,就说服两兄弟通过“点单”的方式进行调解解决。两兄弟最终选择了他们都信任的“金牌调解员”赤列旺久。赤列旺久接到“订单”后,就开始耐心地做两兄弟的思想工作,他把法理、情理、道理一点点掰碎了讲给两兄弟听,最终两兄弟幡然悔悟,都作出了让步,不仅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握手言和。

今年5月发生在外来务工人员姜某兵和某光伏电站施工方李某之间的薪资纠纷也是通过“点单式调解”解决的。堆巴村“包村”民警索朗达杰在工作中了解到姜某兵和8名同伴自2022年3月以来在该施工项目打工,至今有近10万元的工资未结。索朗达杰立刻按照“点单式调解”法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双方都选择了民警索朗达杰为他们调解。索朗达杰结合类似案例,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最终帮姜某兵等人追回工资8.9万元。

“为了促进调解效果,调解前我们还会让双方当事人先阅读《村规民约》,效果很好。”教导员洛桑唐堆边说边把厚厚一叠《村规民约》拿给我看。为了方便村民阅读,《村规民约》用汉、藏两种文字印刷。

“点单式调解”的效果很不错,自实施以来,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数十起。拉玉乡派出所还借助“平安义警”力量,将“点单式调解”延伸到村居,在5个行政村建立村民信赖的“平安义警”调解室,由义警队伍联同村“两委”、人民调解委员会、县乡相关职能部门等,常态化共同开展矛盾化解工作。

调解结束后,还会组织矛盾双方对调解结果进行“评单”,促进调解员提升服务质量。为了鼓励调解员的积极性,派出所还根据调解成效,定期评选“金牌调解员”。通过“点单式调解”,拉玉乡派出所还成功地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的宣传,营造出了邻里和睦的浓厚氛围。

“群众的‘身边小事’就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拉玉乡派出所民警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诺言。

出于谨慎,后来我特意搜索了一下,果然“拉玉”在藏语里有“天堂”的意思,天堂可不就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吗?可是相比于自然环境,我觉得通过拉玉乡派出所民警们的共同努力,营造出来的和谐社会氛围才更接近“天堂”的本意。

(作者单位:厦门市公安局法制支队)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