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8-25 17:32:20

绿 笋

作者:谢春武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女儿暑假回来,见厨房有几根绿笋,忙不迭地拍起照来,她说北方同学只知道春笋,没见过夏天的竹笋,让她们看看。

闽地八山一水一分田,入眼皆是随山势起伏的竹林,几乎囊括了一切笋类,但多是春笋,春分一过,笋类即销声匿迹。你要是仔细瞧,在山峦蜿蜒处的清溪碧水边,藏着另一种叶片更宽大的竹子:绿竹,夏天发的绿笋就是它的嫩芽。

明嘉靖版的《尤溪县志》记载的12种竹类就有绿竹,嘉靖三十七年的《龙岩县志》记载:“有笋,绿笋最佳。”

绿竹名字喊得老实,叶子、杆子,老绿老绿的,绿得实在,绿得爽亮,像是传统重彩工笔画,在八闽大地上一遍遍渲染,染出江边溪畔一片片的绿竹林。

除了更深的绿,绿竹跟毛竹还不一样:毛竹高,十几米往上冲,杆粗皮厚,硬得像铁,编筐、做家具都行;绿竹矮,也就四五米,杆松皮脆,砍下来只能围个菜园子、搭个瓜棚。

绿竹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

盛夏酷暑,大地最美的山珍,就藏在那悄无声息破泥而出的绿笋之中。

闽人最懂得大自然的这份馈赠。

端午一过,绿笋上市。菜市里,新笋堆在尼龙袋上,壳上还沾着隔夜露水与黄泥,水灵灵、脆生生,望一眼满口生津。

挑笋自有门道:壳色黄褐、刚露头若鹰嘴者为上,虽仅巴掌大小,但肥短壮实,掂在手里沉甸甸的。若出土日久,见了阳光,壳转黯绿,滋生氰甘素,味涩苦,不堪入口。

拣好笋,笋农提刀“嚓嚓”削去老根与泥面,露出凝脂般的笋肉,仿佛一块刚从山泉捞出的白玉。

《小窗幽记》有句:耳饱溪声,目饱清樾。形容绿笋最是恰当,剥开层层笋壳,独有的鲜爽清甜扑面而来,水气淋漓,如雨后竹林般新鲜磊落。

岁月叠折,福建人将绿笋的寡淡滋味镌刻成诗。

无需精工细作、复杂妆点,只消一瓢清水,一灶温火,或清炒,或煲汤,就足以呼唤出绿笋深藏的山水清气。

新掘的绿笋甚至无需焯水,切薄片即可。铁锅坐旺,五花肉片逼出油,锅底嘶嘶作响,笋片轰然倾入,白汽炸开,玉兰般的笋片在油气中舒展,快炒片刻,半干五花肉回锅,又翻炒数下,出锅上盘。笋片油亮,色泽柔和。筷子一挑,笋片还带着清溪水雾;轻轻一咬,咯吱声中的脆爽,如大地在嘴边苏醒。

浓郁的绿笋海带汤最是让人回味无穷,绿笋切大块,大骨如拳头,丢几片大海带,慢火咕嘟两个钟头。笋香骨味融入汤里,喝上一碗,嘴里是清甜,身上是爽快,一天的暑气顺着汗水跑了。

家乡溪岸野竹成林,根根碧竿贴着溪岸生长,暑假一到,小伙伴带上专用平口凿刀,攀上湿滑的岩壁觅笋。有一回,寻到一根肥壮大笋,正欲凿取,竹根缝隙里“嘶啦”一声窜出一条大蛇,吐着猩红如火的信子就往脸上冲。我吓得魂飞魄散,跌入溪潭,顾不得篮子刀子,连滚带爬归来。

溪水荡漾着的回忆中,还有身披橙黄铠甲的笋虫。

它耀武扬威地晃动着镰刀形的黑触角,坚硬的黑色长喙深深扎进绿笋吮吸笋汁。人一凑近,它迅速举起带倒刺的前脚,像要打架的小兵,却不肯停下嘴。

笋虫健壮斑斓,我们用棉线缠住后腿,比赛谁飞得高,嗡嗡声里,它带着我们的笑声,消失在记忆的云端。

绿竹易种,落地生根。阳春三月,掘取壮根母竹,只留光秃主干,斜插在河岸沃土。几场酥雨,枝节处抽出嫩枝,当年便破土生笋,两三年已亭亭如盖,翠影婆娑。

绿竹管养极疏,近乎野生。若多覆几箕新土,削去几竿老竹,让新篁多沾阳光,则竹林愈发葱郁,新笋不绝。

处暑后,秋风四起,绿笋渐少,到了白露,就再也见不着踪迹了。但在那离河岸更远的山坡上,深厚的黄土地下,冬笋正在苏醒。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西监狱)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