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讲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一介文人,写一手传之久远的漂亮文章,大是大非面前又有爱憎分明的气节操守,做到立言又立德,一个大写的人便立了起来。于是,要么受人敬仰地活在后世人的言谈和文章里,抑或上升为某种典型的人生模式垂范后世。这是何其难得又何其美妙的人生啊。 没想到我短暂的闽东福安之行,就遭遇到了这样一位人物,他叫谢翱,生活在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的夹缝之间,距今730多年,他的故事仍被津津乐道,而我是被他触动的人之一。 730多年前的谢翱何以触动我呢? 缘由大致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谢翱写得一手好文章,诗文俱佳。好到什么程度?简单说,谢翱是进入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作家,在惜墨如金、披沙拣金的文学史中,谢翱排列在陆游、朱熹、文天祥之后,当是多大的肯定与成就。《四库全书总目指要》中说:“南宋之末,文体卑弱,独谢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概亦卓然可观。”谢翱被称作宋末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在宋末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文天祥。他的作品文归柳宗元,笔锋冷峭,长于叙事;诗学李贺、孟郊、贾岛,“一意溯盛唐而上”。谢翱的诗沉郁悲愤中有灵性,激越雄迈中有深情,虽然他的诗多发乎失去故国的激愤和哀思,但又超越了一己之情而抵达更广阔普遍情感和人性感伤之中。一个诗人的诗作能洞穿几百年,影响不同时段的读者,就是杰出的诗人了。谢翱诗集《天地间集》《晞发集》等传世至今,即为明证。 另外,谢翱是一位有自己清晰面目和标志形象的人。谢翱的标志形象就是爱哭,一个大男人,时常泪眼婆娑,恸哭不已,并写下千古哭文和哭诗,《登西台恸哭记》《哭所知》《西台哭所思》《哭广信谢公》等。在两个朝代更替的夹缝中,很多人面目模糊,甚至背信弃义,但谢翱不这样,他不负英雄,凭吊故国,有气概卓然之面目,有泣血吞声之恸哭的悲愤形象。这一面目和形象雕刻在历史册页中,让人难忘,深深触动我。 谢翱在哭什么呢?并非为儿女情长而哭,也非为自己命运多舛而哭,他哭的是前朝英雄文天祥。他三哭文天祥,每一次恸哭皆成山河印记。首哭于苏州姑苏台,闻文天祥死讯,泪落吴江;再哭于绍兴越王台,独对故国丘墟;三哭便在桐庐西台绝顶。元代学人张丁说:“若其恸西台,则恸乎丞相也;恸乎丞相,则恸乎宋之三百年也。”谢翱不仅哭英雄文天祥,哭的是故国宋的三百年。这哭声是何其盛大与悲壮啊。 1290年,已是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冬天,朔风卷过富春江面,水纹如蹙,寒亭孤峙。41岁的谢翱与吴思齐等友人携酒登临严子陵钓台,此时天凉风急,孤绝千丈。谢翱在台上荒亭的一角设立文天祥牌位,举手行了两遍礼,然后跪倒在地。祭奠完毕,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就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魂朝往兮何极,暮归来兮江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竹如意击石的刹那,金石迸裂声里,文气与气节在飞溅的碎屑中交融,凝成《登西台恸哭记》中的泣血文字:“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谢翱说:“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这样的话读来仍让人动容。在孤山之上,恸哭哀号当然可以,但是在山下人群聚集之中,谢翱在元人统治之下的元朝哭悼一个反元的宋国将士,哭悼一个已亡的故国,无疑需要巨大勇气和冒巨大危险。为避免外人看到和听到,作文时,谢翱不能提文天祥名字,只能以托名掩盖,拜祭时只能无声悲泣,只能在自己的灵魂深处独自泣血而泪。如此压抑和无法出声的恸哭,更显哭悼之悲壮,更显用情之决绝。 从西台下来,在河船中休憩时,忽见元军巡逻船逡巡江面。众人急忙移舟中流,船夫疑有神助渡河。谢翱仰天叹道:“阮籍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此哭此叹,竟成孤臣献给故国的最后祭礼。 谢翱,字皋羽,号晞发子,谢翱从小受家学熏陶,养成传统文人落拓不羁的个性与坚贞的民族气节。少年时随父亲迁徙浦城生活,随父游览名山大川,17岁时登临西台,见沿途南宋的半壁江山沦入敌手,其爱国之情久久难平。 宋景炎元年(1276),元军铁骑踏中原,大宋王朝岌岌可危。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具有宏大志节的28岁谢翱,放弃“文章名家”的优裕生活,毅然毁家纾难,卖掉全部家产,招募乡兵数百人投奔文天祥。文天祥十分赏识他,留军中暂任谘议参军。第二年,元兵由浙入闽,谢翱等追随文天祥转战闽赣粤。元兵铁骑势强,文天祥不敌,兵败撤退,与谢翱在赣州漳水湄惜别。临别时,文天祥赠送一方端砚,并派其前往粤东联系旧部及其他爱国势力,继续抗元复宋。从此,谢翱只带家眷乡兵数人辗转粤东一带活动。崖山战败,南宋覆灭后,谢翱为躲避元军搜捕,离开粤东潜回浦城,后辗转入浙。 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谢翱悲痛难忍,只身在浙江以东地区游荡。遇到高山大川、池苑台榭、云雾草木,如果与他跟文天祥分别时的情景正好相似,他就会失声痛哭,也就有了三哭文公的悲戚之举。此后近20年光阴里,谢翱都不曾走出文天祥的影子,谢翱说:“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意思是说我不得随文公赴死之憾,竟成我余生的刺骨之痛。 谢翱喜欢风景优美的山水,雁山的鼎湖、沃州的天姥山、四明山的金华洞,他到达后就造访游览。累了,就憩息在浦阳江岸边,等来到睦州的白云村,与隐士方凤、吴思齐昼夜吟诗。当他挥笔写作时瞑目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他常常对别人说:“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鬼神都会回避。”他深思苦索大都如此。婺、睦二州的文人墨士都纷纷跟着他游学。元甲午年间,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娶刘氏女为妻,前朝的遗老还有很多活着的,他们都诧异自己与谢翱相见恨晚。 元代元贞元年(1295),谢翱因为肺病发作而死,时年47岁。在他快要去世的时候,嘱咐妻子说:“我远离家乡千里,所交的朋友唯有韶卿、子善最亲近,无异于亲兄弟,小心收拾好我的文稿和尸骨托付给他们。”韶卿即方凤,子善即吴思齐。不久方凤等人果然来到,把谢翱安葬在严子陵台的南面,用谢翱的文稿来为他殉葬,并捐建“许剑亭”以示纪念,亭柱所镌:“生为信国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邻。” 富春江水流经谢翱墓前,七百年来呜咽未止,似在重述当年西台上那曲招魂歌。浩浩东去的江水淘尽多少帝王将相,唯留桀骜文章与嶙峋风骨在烟波深处铮铮作响——那击石而歌的书生,终以破碎的竹如意,凿穿了历史的铁壁。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