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5-09-01 15:37:31

我省全力抓实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

作者:本报记者 何静雯 通讯员 闵潇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我省全力抓实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

让“小电驴”骑向美好生活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已成为群众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但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不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成为城市治理中的“老大难”。2024年5月,我省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从住宅小区停放电动自行车架空层安全提升改造到城中村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治理,从科技赋能到全民参与,一场关乎安全、关乎民生,持续且深刻的整治行动正在八闽大地深入推进。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发现,车有地方停了,电能安全充了,心也更踏实了。

改造架空层:解民忧 保安全

架空层作为住宅小区居民停放电动自行车的主要场所,存在充电不当、消防设施缺失、未设置防火分隔等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2024年8月,我省消防救援总队依据《福建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国家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会同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福建省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导则(试行)》,对建筑底层(架空层)建筑防火和消防设施、器材配备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如今,走进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湖滨社区东晟泰怡园小区架空层,防火分隔实体墙砌起来了、红色喷淋管道在头顶横梁下方纵横交错、地上施划了清晰的网格线用于电动自行车停放……这是该区提升电动自行车架空层消防安全系数的具象化体现。

宁德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走进住宅小区向居民演示电动自行车起火扑救。 (宁德市消防救援支队 供图)

该区管委会在全省首创政府全额出资改造住宅小区停放电动自行车架空层,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社区申报—片区初审—消防联合住建复核—审批—财政直付”闭环流程,保障资金专款专用。

“为什么要做防火分隔?不改的话我们出行还方便一点,有了防火分隔出门还得绕路!”改造并非顺风顺水,作为试点的湖滨社区,下辖的东晟泰怡园小区有4个电动自行车架空层需要改造,居民对防火分隔表示不解。对此,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和相关部门上门沟通超过160次,优化设计兼顾安全与便利,试点住户同意率从不足50%升至89%以上,实现喷淋全覆盖,防火分隔达标率100%。

“社区还与南岸片区、小区业委会成员、小区物业建立四级巡查队伍,明确下班和夜间时段电动自行车架空层必查机制;设置安全专员24小时值守,制定隐患处置流程,与消防部门联合执法整改率100%。”湖滨社区相关负责人郑章玉表示。

龙岩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在科普实验直播中扑救起火电动自行车。(龙岩市消防救援支队 供图)

同时,湖滨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物业工作人员和保安每月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宣讲,每季度开展电动自行车扑救和疏散逃生演练,定期在每个居民楼微信群发布电动自行车安全提示。

湖滨经验,以点带面。目前,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完成42个住宅小区227个停放电动自行车架空层改造,并根据《福建省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安全导则》,明确管理类目,将管理纳入片区考核,推行物业“红黑榜”制度,每年开展一次评比,规范业主行为。

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探索,是全省住宅小区停放电动自行车架空层改造的一个缩影。目前,全省已有多个地市相继铺开架空层改造项目,逐步形成“一小区一策、一区域一特色”的改造格局。

聚焦城中村:扩电口 防入户

若说住宅小区架空层安全提升改造是给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做“精装修”,那在人口密度高、建筑布局杂、安全基础薄弱的城中村,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更像是从“毛坯房”起步的攻坚之战。

“我就是想解决大家停车、充电的难题,让日子过得更舒心!多亏街道和村里帮着清理了流动摊贩、拓宽了道路,施工队才能顺利进场开工。”站在厦门市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农业银行门口,投资人、村民林先生望着上下班群众骑车远行、停下充电的往来身影,语气里满是成就感。他个人投资10余万元,将原先狭窄、摊贩长期占道的道路,改成敞亮的太阳能电动自行车充电棚,棚内充电桩使用寿命可达20余年。

新垵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辖区居民点面积为1.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7.7万人。现有电动自行车约2.75万辆,平均每4人有1辆电动自行车。改造前,全村电动自行车充电口仅有3734个,意味着每7.4辆电动自行车“抢”1个充电口。

“人车争空间、车辆抢电口”的矛盾十分突出。更棘手的是,新垵村有2125栋出租屋,人车共用进出口,充电桩多设置在出租屋一楼,相当于将易燃电池“藏”在室内,既存在较大火灾隐患,又会在有火情时阻断逃生通道。

破解这些沉疴积弊刻不容缓,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三级联动推进,结合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梳理房前屋后空闲杂地,用于建设集中充电点或设置公共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所需经费由政府、社会资本以及房东自费等多种方式列支。目前,新垵村已新增电动车充电口4296个,总量达8030个,实现“3.4辆电动车配1个充电口”,基本满足群众需求。

在阻断入户隐患上,新阳街道同样下足功夫。一方面,大力推动出租屋一楼充电场所改造,增设防火门、配备烟感报警器和灭火器、砌筑防火墙实现实体分割;另一方面,对无法改造的场所,在一楼门口安装电动自行车阻车栏。“阻车栏高度只比从地面到人脚踝稍微再高一点,群众想要推车入户,需要抬起车头。这样在不影响疏散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减少电动自行车违规入户的行为,从源头上降低了火灾风险。”新阳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截至目前,街道推广安装阻车栏144个。

科技在身边:主动防 更安心

在改善安全环境、加强消防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技防物防措施应用,提升了各地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的质效。

“嘀嘀嘀……”日前,在泉州市洛江区中泱天成小区的物业管理处,警报声突然响起,电脑屏幕弹出风险提示——户外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区域一辆电动自行车触发感知预警。值班人员第一时间拿上灭火器,赶往预警车辆所在位置。经现场查看,可能是车辆电池故障。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值班人员立即切断充电电源,防止意外发生。

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监督员检查电动自行车蓄电池。 (泉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隐患及时处置的背后,是洛江区消防救援大队联合区国投集团智慧公司共同研发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智慧消防安全云平台。该平台集充电设施管理、安全监控、预警报警、综合研判、趋势分析于一体。“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平台会发布预警信息,手机App立即流转信息到相关职能单位,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同时,线下与物业管理单位的消控室联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接到预警、赴现场查看。”平台相关负责人林夏彬介绍道,截至7月底,平台已覆盖洛江区32个小区,接入127套设备,监测保护充电接口3200个。

当前,我省电动自行车治理正从“人力管控”迈向“数字化治理”的新阶段。

在全省各地,居民小区常见的快递柜旁增设了一些同样亮眼、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完成操作的智能充换电柜,既能满足群众紧急充、换电的需求,又能避免电动自行车电池起火事故殃及小区住户。

“监测到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轿厢,请退出!”在小区电梯间,AI智能电动自行车阻止系统发出提示,提醒群众禁止牵引电动自行车进梯入户……这些科技细节正悄然重塑着群众的生活习惯,织起一张更智能的消防安全网。

全民共携手:同心圆 齐参与

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治理,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合力推进和群众的广泛参与,这背后更是一张“同心圆”般的“网”。

省住建厅持续落实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已推动各地在既有住宅小区增设3.8万个停放充电设施。

省市场监管局推进2025“守护消费”铁拳行动,截至目前,已查处制售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2346起。

省公安厅组织各级公安机关共查处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违法近200万起,涉及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超1.2万起。

省自然资源厅指导各地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审批新建的项目规划新增电动自行车停放车位数3.4万个。

省发改委推进落实充电设施建设及减收、免收服务费等政策,全省10809个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全部执行居民电价。

漳州市龙文区消防救援大队监督员利用宣传车向群众讲解电动自行车火灾危害。 (漳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在省市场监管局的鼓励推动下,各地共有1.6万台电梯增设电动自行车进电梯阻止系统,22.4万台住宅电梯和5.3万台公众聚集场所电梯已配备视频设施,管理单位可通过视频及时发现并劝阻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

省商务厅持续推进以旧换新工作,全省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总量达21.63万辆。

省工信厅推动各地开展锂离子蓄电池报废回收体系建设,一批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检一体检测设施和电池暂存网点即将落地。

省邮政管理部门摸底全省邮政快递业员工使用两轮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6267辆;使用共享换电2207辆;其中使用5年以下锂电池5436个,使用5年(含)以上锂电池904个。

……

自2024年5月,我省成立14个省直部门参与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专班,持续发力、携手推动各地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环节的安全水平。

近期,省工作专班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漳州、莆田、龙岩、南平、宁德、平潭等地电动自行车销售和维修门店、住宅小区开展明查暗访,全省各级工作专班也同步开展相应检查工作。行动以来,各地消防、公安、住建等部门累计劝阻搬离违规停放充电车辆50余万辆。

莆田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走进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检查灭火器。(莆田市消防救援支队 供图)

“我们仍在探索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的大道上,尽管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不少工作,但是‘飞线充电’、进门入户等风险管控还有盲区死角,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处理好促发展、防风险、强监管之间的关系。”省工作专班工作人员陈武平表示。

未来,我省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在人防、技防、物防中持续探索,在“政府+企业+群众”中凝聚共识,真正让电动自行车成为便捷与安全并行的“民生车”,骑向更加安宁、和谐的美好生活。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