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1日,在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东街派出所综合中队办公室,中队长罗龙正为秋季新学期开学做准备工作。他仔细清点着“护学岗”红袖标,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红袖标上,也照亮了墙上那面历经岁月却依旧鲜红的护学锦旗。 30多年前,罗龙是福州实验小学的“红领巾”,曾被民警温柔守护;30多年后,罗龙在东街派出所向新民警传授护学经验。从被守护者到守护者,罗龙是东街派出所一代代民警接力护学的鲜活缩影。 “橄榄绿”浇灌 安全种子扎根童心 东街派出所坐落于福州城最繁华的中心地带,辖区8所中小学与幼儿园分布在车水马龙的街巷间。上世纪90年代初,罗龙是福州实验小学的一名学生,而东街派出所民警的身影,是他童年里关于安全的记忆。 “我对警察最初的认知,来自那些穿橄榄绿警服的叔叔们。”罗龙清晰记得,民警们身着笔挺的橄榄绿警服,骑着带挎斗的警用边三轮摩托车到校园,威严又亲切。课堂上,民警操着带有福州方言尾调的普通话细细讲道:“遇到陌生人搭话要怎么应对?放学路上被跟踪该怎么办?”讲台上摆放着老式警用对讲机、手铐模型和手提灭火器,这些新奇装备,总能瞬间抓住孩子们的目光。 “那时候最崇拜警察,最爱听他们讲抓小偷的故事。”罗龙笑着回忆,当时,民警总会耐心地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小偷躲在货柜后面,民警借着手电筒的光慢慢靠近……”伴随着民警的讲述,孩子们早已屏住呼吸,紧张地握紧拳头,眼里满是对警察的敬佩。 随着自行车在校园普及,民警在校园开办了骑行安全讲座。“他们拿出自己手绘的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示意图,给我们讲解交通规则。”这些生动的讲解,让交通安全意识在罗龙心中扎根。 1997年暑假,东街派出所举办“小卫士夏令营”活动 1997年暑假,东街派出所组织的“小卫士夏令营”热闹开营。鼓楼区东街街道39岁的居民陈志强至今仍记得夏令营开营时的情景:“当时我是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学生,我们穿着白T恤、蓝裤子,戴着遮阳帽。开营仪式上,我们列队接过夏令营营旗,民警还赠送了夏令营手册、安全知识读本和文具。” 2005年,东街派出所民警进校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在民警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派出所办公区,民警讲解接处警流程,孩子们看到了民警接待群众的场景,警务实战教官讲解了警棍、盾牌的用途。接下来的几天,民警给孩子们上了安全教育课,用情景模拟游戏让知识“活”起来——孩子们扮演不同角色,演练应对陌生人搭讪的场景,民警在一旁点评指导,让安全知识变得易学易记。 “那次活动后,我对警察的感觉从敬畏变成了亲近和信任。”陈志强说,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都和民警成了好朋友,遇到难题总会第一时间请教民警。“所里的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管谁来,我们都像老朋友一样亲切。”陈志强回忆道。 “警察蓝”接力 爱心帮扶提档升级 在东街派出所档案室的旧相册里,一张泛黄的照片静静地诉说着时光的流逝:两名身着九九式警服的民警与师生并肩而立,孩子们面前摆着崭新的书包,背景横幅上“一帮一结对子”的字迹依然清晰。 2000年初,东街派出所民警走进连江县东湖镇牛栏坪小学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民警向学生发放书包和文具 “那是2000年年初,警服从橄榄绿换成藏蓝,守护的初心却从未变过。”在东街派出所社区民警周宁的回忆中,新世纪护学故事的序幕渐渐拉开。 照片中的学校是连江县东湖镇牛栏坪小学,这所学校地处山区,当年交通闭塞、设施简陋,不少孩子家境贫寒。东街派出所的民警驱车数小时,载着书包、文具和图书,翻山越岭,将爱心送到孩子身边。“车刚开进泥土地操场,就吸引了一双双既好奇又期待的大眼睛。”周宁记得,民警们搬卸物资时,孩子们也踮着脚尖帮忙传递,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格外可爱。 简朴的教室里,帮扶仪式简单却温馨。东街派出所领导与校方签订帮扶协议后,民警挨个儿给孩子发书包和文具等,然后又给孩子们上了安全课,民警讲解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用情景模拟方式传授防溺水技巧,教孩子们背熟报警电话号码。“孩子们睁着大眼睛提问,课堂里满是叽叽喳喳的声音。”周宁说。 这份温暖延续多年。 2005年“6·1”儿童节前夕,东街派出所民警到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东宅小学,向学校捐款3000元,并向学生发放书包和文具。2007年,民警得知学校缺桌椅,全所民警捐款购置了130套学生桌椅和15套教师办公桌椅,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守护课题悄然出现。21世纪初,机动车数量激增,校园周边道路愈发拥堵。 2024年9月1日,罗龙带着新警在福州实验小学开展“护学岗”工作 2003年,罗龙大学毕业后到东街派出所工作,刚入职就跟着老民警站“护学岗”,在上学放学高峰时段守在校门口,在车水马龙中为孩子们开辟绿色通道。“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在繁华喧闹的东泰路,孩子们一出校门就面对汹涌的车流,我们必须站在最前面维持秩序。”罗龙表示。 为了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2004年,东街派出所与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联手打造的“红领巾”交通广播站正式开播。从选题策划到稿件撰写,民警全程指导,学生们稚嫩的声音通过喇叭在校门口播放:“请司机叔叔经过学校时减速慢行哦!”这声音成了最动人的提醒——司机们经过校园时都放慢了车速,有的司机还感慨地说:“孩子们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让我觉得守护他们是天大的责任。” “警察蓝”接过接力棒,从山区帮扶到校园守护,从物资捐赠到安全意识培育,护学之路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温暖。 “东东哥”宣传 防范常识入脑入心 2010年8月30日,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的家长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东街派出所发的《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醒:“学校所在的鳌峰坊道路狭窄、居民密集,上下学高峰时易发生交通拥堵,务必叮嘱孩子注意安全。” 这封带着温度的来信,是东街派出所开展校园安全精细化守护的生动一幕。 那时的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门口,每到上学放学时段便出现人流车流拥堵现象。东街派出所安排民警与交通协管员联合值守:民警在校门口维护人流秩序,交通协管员在道路疏导车辆。默契配合下,高峰时段喧闹的人流车流变得井然有序。 随着经济发展,新的挑战接踵而至。近年来,家长骑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多,虽然电动自行车灵活便捷,但随意停放也造成了新的拥堵。东街派出所经过多年探索,一套成熟的“12322”护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所在学校门口划分核心区、缓冲区,明确停车区与禁停区;每日高峰时段,1名民警、2名交警、3名保安员、2名教师、2名志愿者组成“联合护学岗”,民警筑牢缓冲区安全防线,交警疏导外围交通,校方与志愿者维护现场秩序,织起一张内外联动、分工明确的安全防护网。 2024年“东东哥”安全宣讲团进校园开展安全教育 安全宣传也在与时俱进。“以前发宣传单、印手册,现在得懂‘流量密码’。”东街派出所所长陈兴笑着说。 今年6月30日,福州市各学校春季学期结束。结业式当天,东街派出所“东东哥”安全宣讲团民警走进各校,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播放他们自编自导的防溺水视频。“野外水域像隐形杀手”,孩子们牢牢记住了视频里的话语。 今年6月,东街派出所“东东哥”安全宣讲团进校园开展防溺水、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让防范常识“入脑入心”,“东东哥”安全宣讲团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东东哥”教你安全游泳》《所长讲反诈》等视频,并开发反诈、禁毒、防范校园欺凌等12门特色课程,每年入校宣讲60余场。 从严肃说教到趣味互动,从纸质宣传单到短视频课堂,“校外安全导师”们让安全意识深植童心,让校园安全防线越筑越牢。 “护苗码”上线 书写平安崭新篇章 “扫码签到、隐患上报、访客登记……这个微信小程序是守护校园安全的智慧管家。”8月22日,罗龙介绍去年新上线的校园安全“共育护苗”二维码,语气中充满自豪。 2024年3月,东街派出所研发出护校安园“护苗码”——“共育护苗”码。 这枚小小的二维码不仅实现了对护学力量的电子化考勤,更搭建起警方、学校、家长三方联动的桥梁。派出所每天近30名护学警力到岗后,只需扫码即可完成签到;执勤结束时,再将当日情况扫码上报,综合指挥室每月据此开展研判分析,针对护学工作精准施策。 2024年3月,东街派出所研发“共育护苗”码,促进警、校、家三方联合共治 随着“共育护苗”码的推广,越来越多家长养成了“遇事扫码”的习惯。去年4月的一天,一名家长扫“共育护苗”码上传照片,反映学校周边有马蜂窝:“离学校才10多米,怕马蜂蜇到孩子!”东街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收到信息后,立即派民警实地核查,当天就协调专业人员摘除了马蜂窝。 这枚二维码的功能远不止于此。“访客登记”模块让学校和警方实时掌握来访人员信息,筑牢安全防线;“校园平安有话说”模块成了孩子们敞开心扉的“树洞”,孩子们把隐藏在心里的秘密说出来,学校和民警第一时间回应诉求。 今年3月的一天,社区民警王平通过“共育护苗”码,看到李同学的“树洞心声”:他与同桌陈同学因课堂秩序问题产生矛盾,甚至引发双方家长争吵。王平立刻联合班主任组织调解,让两个孩子握手言和,双方家长也解开了心结。 王平在调解中得知,陈同学因多动症影响学习,家长十分焦虑。王平随即联系心理咨询师邱老师,为陈同学提供免费辅导。春季学期结束时,陈同学父亲欣喜地对王平说:“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成绩进步明显!” 东街派出所自1949年成立以来,已走过76载春秋,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绩: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首批“二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每一项荣誉,都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民警对护学的执着坚守与接力传承。 从“橄榄绿”到“警察蓝”,从“小卫士夏令营”飘扬的营旗到“红领巾”交通广播站里稚嫩的声音,从民警手写的安全手册到“共育护苗”扫码互动……岁月流转,东街派出所的民警用坚守与创新,让警徽的光芒始终照亮“红领巾”的成长之路。 “我们守护的是上学路,更是孩子们的成长路;传递的是守护接力棒,更是一份不变的初心。”东街派出所所长陈兴道出了这份坚守的真谛。在东街派出所,护学工作是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厚重绵长。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