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自改装电动车,不但违法,还极易引发严重火灾,危及生命财产安全!”近日,在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瑞景社区的活动广场上,社区党委书记、“法律明白人”陈亮雪正结合真实火灾案例,为居民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居民注视着屏幕上触目惊心的画面,纷纷感叹:“原来小改装真的会闯大祸!” 这样生动、接地气的普法场景,在厦门的大街小巷、社区村落中已蔚然成风。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厦门市司法局不断探索创新,构建“八五”普法讲师团、“蒲公英”普法志愿者、村(社区)法律顾问律师团、“法律明白人”、法治宣传文艺队等多元化普法队伍,推动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千家万户。 源头活水 构建精准普法专业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将于11月1日起施行,为全民普法提供根本法律保障。 厦门市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的理论研究。“我们将深入研究和宣传这部法律,从而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走深走实。”厦门市“八五”普法讲师团、厦门大学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双聘教授郑金雄表示。近年来,他不仅积极参与普法活动,还投身探索法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厦门大学在2020年春季率先在全国高校开设《法律传播学》课程,并成立全国首个中国式现代化法律文化传播学社、“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普法者。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开展法治宣传。(厦门市司法局供图) 一支支专业普法队伍,是精准普法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厦门市“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涵盖众多专家学者、法律实务工作者。厦门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专业的普法队伍能够保障普法的准确性和持续性,并灵活运用多种普法方式提升群众的接受度。” 在“八五”普法期间,厦门市司法局、厦门市律师协会联合开展“百名青年律师云普法”活动,组织100位优秀青年律师变身主播,全方位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创新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宪法精神,发挥民法典效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的力量助推厦门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扎根基层 “法律明白人”就地化纠纷 来自群众身边的“法律明白人”也正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法治力量。目前,厦门市每个村(社区)均有5名以上“法律明白人”,这支超3000人的队伍持证上岗,活跃在调解一线。 去年夏天,海沧区新阳街道的“法律明白人”吴月娥接到一起棘手的纠纷案件:村民老张因征地补偿款分配问题与兄弟反目。她先查阅基层工作常备的履职手册,梳理纠纷处理思路,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理清亲属关系,并拨打履职手册上的律师支持热线,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细节。 像吴月娥这样的“法律明白人”,大多是社区网格员、退休干部或热心村民,他们人熟、地熟、事熟,更易于取得当事人信任,不仅能及时化解邻里矛盾,还在普法活动中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闽南语、本地案例讲解法律,让法律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志愿同行 多元力量共筑普法生态 厦门市积极培育和整合各类志愿普法力量,形成充满活力的社会化普法网络。其中,“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涵盖金融、教育、医疗、新业态行业等诸多领域。 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把反诈知识编成情景剧,自导自演推出“嘉庚云课堂”短视频。“客服退款要验证码?这是‘钓鱼’,别上钩!”学生小林诙谐的演绎,引来百万网友在线互动,弹幕纷纷刷屏:“这普法情景剧比追剧还上头”。 厦门市海沧区司法局开展“小小蒲公英”普法微视频颁奖活动。(厦门市司法局供图) 同时,社区中的“蒲公英”普法驿站利用节假日定期开放。在海沧区厦门儿童公园、阿罗海城市广场等地,女律师志愿团为带娃家长提供婚姻继承、物业纠纷等法律咨询,实现“遛个弯就能问法”。去年以来,普法驿站已发放宣传材料6000余份,现场解答咨询近千人次,被居民亲切地称为“法律便利店”。 在新就业群体方面,厦门邮政寄递行业“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大队成立后,骑手们在配送时化身法治使者,将法治宣传资料随餐送到用户手中;医疗领域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蒲公英”志愿者中队,召集了30多名懂法律的医务工作者,定期在医院门诊大厅设咨询台为市民宣讲法律知识、提供咨询服务,还走进社区、乡村、学校等,举办健康与法律知识讲座;教育系统的红领巾“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中队,积极组织宪法晨读活动、“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及知识竞赛等,助力青少年提升法律素养······ 法治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普法实践需持续浸润之力。厦门通过专业团队精准赋能、“法律明白人”扎根基层、志愿力量广泛参与,真正构建起多元共治、专业高效的普法体系,让法治之花在鹭岛深深扎根、遍地开放。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