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建作家杨秀晖的新作《闽南的匠人》,是闽南匠人的记录本,是一部真正贴近人物自身的作品。作为一名寻觅闽南非遗的有心人,杨秀晖将目光一直聚焦在闽南水土孕育的戏曲与美食。《闽戏掠影》《闽南的味道》《闽南的匠人》,是她的“闽地三部曲”。自2019年始,杨秀晖便与同道中人一同入乡寻巷,拍摄,采写下闽南匠人的技艺与流程。她以文字形式记录下一个个他们与技艺间的故事。 面向每一位老手艺人,杨秀晖始终怀揣坚定信念,以强劲而有力的笔触,书写了一篇篇饱含情感浓度、思想深度和修辞厚度的文字。《闽南的匠人》,全书展示了22位闽南匠人的风采,足以窥见闽南匠人的钻研风貌、闽南匠艺的独到精髓和闽南匠心的修炼法则。 闽南匠人的底色,首先表现在对乡土知根知底的熟悉,对闽南大地的因地制宜的合理开发。两位匠人李敢和宋水露,对闽南本土风物悉心呵护,他们将闽南乡土万事万物沉淀在心,为民间技艺传承保驾护航。闽南芋头粿制作者李敢,用当地品质最好的原材料加以制作传统美食,选择厦门的仙景芋和漳州平和山所种植的大米作为底料的一部分,确保食材具有地地道道的风味。菊花茶制作者宋水露,对厦门锄山村的自然生态烂熟于心,将非本地的野菊花种植在具有高海拔、雾气浓厚的环境中,让山外野菊花在闽南大地上茁壮生长。 与此同时,闽南匠人的底色还在于他们所具有的职业精神。他们放得下世俗的纷扰和诱惑,专注所热爱的传统手艺。书中提及的闽南小吃匙仔炸制作者林友林,始终秉持“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认真做事态度,对食材品质要求严格,经过双手和味蕾反复实验,就是为了让馅料味道更香。他亲自选购中药材来调制五香粉,使自家制作出的匙仔炸滋味更为丰富。以林友林为代表的闽南匠人,用一点一滴的付出,铸就独家秘方和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样,那些精心编排的歌仔戏、跳鼓舞等民间传统表演艺术,那潜心研制的捆蹄、面茶、杨梅干等传统民间美食,那恒心打造的翔安农民画、盘纸等民间工艺品,都是闽南匠人精神的实体表达,是见物又见人的生动写照。这一群人,是传承闽南手艺的非遗之子,也是历经沧桑仍坚守初心的平凡之人。闽南匠人本是苦修之人,他们的匠艺浸润着闽地阳光雨露,也是日复一日以汗水和光阴沉淀的智慧结晶。正是这份苦修,成就闽南匠艺之魂。 闽南匠人的底色,还体现为匠人的匠艺本身。作为一门实打实的技术活,它不仅是一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手艺,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民间智慧。每一个匠艺不仅寓意颇丰,更寄托着匠人心中的美好愿望。如闽南咸粿制作者黄亚娜,她在婆婆的悉心指点下,稳扎稳打,赓续家族的传统手艺,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打打下手转至荷担重任。这位儿媳的到来,让王家粿铺生意持续兴旺,让原汁原味的闽南咸粿回到大众视野。婆婆的循循善诱与黄亚娜的笃行不怠,让黄亚娜在闽南粿品制作上得以独当一面。她们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匠心双向奔赴。 闽南匠人的底色,更在于其独到的匠心。如何能进阶为匠心,其关键不仅仅在于匠人们既需拥有慢而耐的特质,更需具备快且变的能力。匠心与创新,二者并不冲突。一颗匠心更应不断力求创新,只有将“匠”投入于“新”,“新”方能让“匠”持续焕发新生。闽南农民画技艺者陈珠庭、年戏曲工作者杨跃宗便是鲜明写照。陈珠庭深刻意识到,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下,翔安农民画不能停滞不前,不能仅仅聚焦农民田间地头耕作。于是他博采众长,将各种画派的技法融入农民画创作,画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面对芗剧《周仁哭妻》,杨跃宗在如何诠释男小生的内心情感上下足功夫,用小旦专属的体态动作来展现小生的内在心绪,这种开先河的举措丰富了民间戏台人物演绎。他还充分借鉴电视剧的观感,更为直观体味出人性复杂和幽微。持续丰富和扩展闽南传统技艺,实现匠心的“守破离”道尤为必要。 一个卓越的作家,既要有丰富且独特的生活经历,又要能细致描摹出熟悉人物的胸中之思。杨秀晖始终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对闽南匠人的所言所行反复揣摩,以平视姿态去面对可爱可敬的匠人,从匠人的立场出发,把他们的平凡和伟大、个人遭遇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化呈现他们最富有质地的精彩人生。 在《闽南的匠人》一书中,杨秀晖以生活的激情振动创作热情,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隐约闪耀。她与闽南匠人日常的酸甜苦辣产生了共鸣,以写实与抒情的双重表达,展现出了闽南匠人难能可贵的生命力。当前,传统技艺作为一门需慢工出细活的行当,难以成为年轻一代的职业首选,导致部分技艺正面临着边缘化、后继乏人的困境。如杨秀晖所言:“人生不过百年,精神穿越万代。祖先留下来的习惯需要代代相传,为老手艺鼓与呼的行为与精神更需要继续。”点燃传统技艺的传承之火迫在眉睫,闽南传统文化得以繁荣兴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的共同努力。《闽南的匠人》是杨秀晖对闽南大地厚重文化与烟火气的匍匐书写,里面满怀着她对闽南匠人的关切与忧伤,也饱含着她关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文学想象和深沉思考。 |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