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法治网 > 正文
2025-09-19 12:39:57

薜 荔

作者:谢春武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龙岩初级中学操场北面的陡坡,高约三丈,石壁冷峻严肃。谁料一墙薜荔攀援其上,绿云翻涌,竟有燎原之势。

我仰头良久,心里涌起久别重逢的惊喜。

记忆中的薜荔,本应匍匐在残垣断壁、古桥老崖上。

薜荔果实憨拙,颜色清丽,似馒头又如倒置莲蓬。它有着形象的名称:“鬼馒头、木莲”。但在我的故乡,它有个奇怪的名字:“乒抛”,谁也不知这名称的来历。一个个“乒抛”挂于枝叶间,像《山海经》遗落在城市的绿色铃铛,风过时微微摇晃,叮当作响似是草木的耳语,带着远古的风露。

薜荔天生就懂美学。它的叶小且硬,仅拇指头大,果实却硕大如秤砣。绿得近乎透明的嫩果,与老气横秋的墨绿老叶对峙,就像一豆灯光照亮陈年旧影。藤蔓如铁线描,它把根须深深地锲进石缝,在护坡上起笔、顿笔、飞白,一气呵成,竟是一幅宋人《溪山行旅图》。

这一壁绿毯替城市缝补了水泥的伤口,给冷硬的护坡添了一分诗意。薜荔果在炎阳下轻轻摇晃,似乎在召唤远古的风尘烟霞。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屈大夫翰动若飞,给《九歌》中的山鬼披上绿色的薜荔披风。

自宋元而明清,山鬼从木石之怪化为窈窕女郎,再到郭沫若考据为巫山神女,千百年来,薜荔始终是那件不褪色的裙裾。傅抱石最懂屈子此中幽意,水墨氤氲,薜荔翻飞。山鬼飘于云端,眉眼之外似神似鬼,皆在一袭绿衣,恰如白香山的诗句:“薜衣换簪组,藜杖代车马。”

张岱任性而洒脱:“薜荔可衣,不羡绣裳;蕨薇可食,不贪粱肉;箕踞散发,可以逍遥。”他心中的薜荔带着苍古之美,不染俗尘,与世无争。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千年前,柳宗元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将对故友的思念,借风化雨投递到了漳汀封连四州。薜荔正是南方特有的风物,隔山阻水的四州刺史想必收到了他那孑立高楼的孤独。

千年后,歌手刀郎唱着《巅倒歌》:“采薜荔呀水呀来呀,树梢搴那芙蓉花。”薜荔是最忠诚的邮差,日夜奔跑,带来柳河东无法言说的忧伤。

薜荔,在它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漫长岁月里,不但带着山野的灵性与高洁的隐逸情怀,更将它与众不同的价值融入人间烟火。

母亲掰着手指细数它的好:根茎可入药,治风湿痹痛;籽含果胶,能做凉粉。

薜荔果实看着大,其实很轻。肚子里装满芝麻大小、浅褐色的种子。切口处渗出牛奶般黏稠液体,果胶的秘密就在其中。

在老家,这种乡下独有的凉粉叫“乒抛冻”,取一把晒干的薜荔籽,塞进纱布袋,在一盆凉米汤里慢慢揉搓挤压。

果胶渗出,米汤由清而浊,再由浊而清,最终凝成琥珀色的一团,颤巍巍,像把夏天冻住了,这是天然植物化学因子催化出的神奇魔法。

碗勺的敲击声传来,小贩挑桶沿街叫卖。一勺蜂蜜浇上去,暑气瞬间碎成清凉的雨,那是我们童年最奢侈的解暑佳品。

晶莹剔透、爽滑冰爽的“乒抛冻”似也随风远去,我再也没有品尝过,但那盛在碗里的琥珀色,却在记忆里生根发芽。

一只斑鸠飞过,投下它漂泊的影子,又迅速被风抹去。 一辆又一辆摩托车或小车呼啸而过,无人侧目。

这面几乎垂直的薜荔墙,这些谦卑的攀援者,目送着落叶和尘土卷起又飘落。它们沉默不语,却在一寸寸蔓延里,悄悄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史诗。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西监狱)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