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长安网 > 正文
2025-10-13 11:28:41

你的家乡在哪里?——读林依标《采采乡音》

作者:黄丽云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林依标老师是长期研究土地问题的专家型领导干部,在他心智和笔力最成熟之时,选择在纸上复原几十年前的家乡——福州建新镇洪塘沟乾街。他没有使用繁复的叙事技巧,而是凭借一种深沉的内在力道,将记忆缓缓铺展……翻开这本《采采乡音》,作者惊人的记忆和精妙的叙述,让文字焕发出鲜活的质感和深刻的哲思,字里行间充满引力,读来兴致盎然,一口气读完仍回味无穷。

《采采乡音》的“采采”二字取自《诗经》,意为“茂盛、众多”。作者对乡土、乡音、乡愁、乡情“采之又采”,以文字重建了一个渐渐远去的乡村场景。那里曾孕育蓬勃的生命,给予我们亲情的温暖和立身的根基,这一切都成为支撑人们走向远方的力量。

作者写道:我的家乡在福州建新,地处福州西南,三面临水……是福建的三大花乡之一,素有“花果鱼米之乡”美誉。我家住在建新镇的洪塘沟乾街五块石,门口有一条小青石块铺成的路。这里是著名的“文儒之乡”,历史上出过73名进士……

“古屋洪塘老树边,塔湖春尽水连天。”作者笔下的家乡小巷,时间的痕迹随处可见,美得像一场梦境……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开篇所写的这条石板路,就从我家门前蜿蜒而过,自福州出西门,往西,经凤凰池、祭酒岭、洪山桥、洪塘、下安、科贡,至闽江分叉口的淮安村,延绵二十余千米。我家就住在洪塘状元街的一段小巷——状元街上境、沟潮街五块石,由此向西约一千米,小巷即沿江而上,通往科贡村、淮安村。在小路的南侧,金山寺已屹立闽江之中千年,成为福建独特的一景。”

小巷延绵两公里,近千户人家沿路而居,彼此相识相熟,一同读书、耕作。经年累月,每家每户都知根知底。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中,这种面对面的亲密往来、反复在同一生活模式中共处的人们,几十年来,小巷从未发生案件,甚至没有偷鸡摸狗之事。并非人人都为圣贤,但他们有更多的包容、爱心与耐心,使得这里并不需要依赖法律条文来维持生活秩序。

这就是家乡,在土上有一生,在土下有千万世,在这片土地上,人生如此厚重,上接天下连地,贯通古今。这些对现代社会已如此遥远,村庄、村庄生活、村庄土地在慢慢消失。感谢作者将它们生动还原,为我们补上缺失的一课,补全读懂文化中国所遗漏的一页。

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是故乡。然而当你真正重返故乡,才会渐渐明白,自己所思念的或许并非只有故乡,还有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顽皮而大胆、机智又果敢。夏天他用金龟子制作风车,用蜘蛛网捕捉蜻蜓,在闽江中抓鱼摸蟹、钓鱼钓虾,捞蚬子,捉青蛙,用竹竿捅柚子,偷摘橄榄、龙眼,还将捉到的萤火虫装进小玻璃瓶,集微光成明灯,拿在手中挥舞,变幻出各种有趣的光圈。

与这种无忧无虑、一尘不染的童年同步的,还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时常需要排队购买物品。懂事的作者学着种瓜果、养小鸡。开学时,他光脚从池塘边的泥泞小路走到学校,甚至赤脚步行十多千米去亲戚家吃喜酒,坐在第一桌第一位当贵宾;他从煤渣里捡未燃尽的小煤块,实在饿得受不了时,就找来几块砖在厨房边架灶,用这些煤块煮地瓜吃;秋天捅马蜂窝,为了取蜂蛹和蜂蜜,被蜜蜂蜇得头肿如斗……

伴随童年美好而略带苦涩回忆的,是碧透的闽江水、江心屹立的金山寺、岸边茂密的芦苇、成排的洗衣妇、温暖的老屋、爬满瓜架的花朵,还有甜瓜、蝴蝶、蜜蜂和一群追着蜜蜂奔跑的孩子,春雨中少年赤足行走的身影……这一切如同一幅画,随清风拂入记忆。

还有,来来往往的乡亲在周围快乐畅谈,一张张笑脸彼此辉映。作者写道:故乡的夏夜,是我们最初的文化启蒙地,是孩童最初接受社会价值的平台。作者通过“听壁角”获得对社会最初的懵懂认知;他喜爱观赏“社戏”,听福州乡村的评话和伬唱。因福州评话富含历史掌故、武打趣事、地方名人轶事,通俗易懂、口口相传,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社会教化的主要渠道。乡中的长辈、旧时的邻居、儿时的玩伴、少年的同窗、村小的老师、评话演员、电影放映员,都从书中清晰地走到眼前,含笑生动,栩栩如生。

作者对童年、传统与人情的深情咏叹,是对美好儿时的切切回忆,更是对乡情乡愁的绵绵回音,召唤着读者的共同情感。每个人都会变老,但心里也许都永远住着一个孩子,站在小巷的橄榄树下,仰起头等待夏天的到来……

作者书写家乡,皆信手拈来,自然真挚。这种功力,既得益于他良好的文学素养与叙事能力,也源于对故乡人与事的无尽眷念。

作者怀念外婆,将她的善良与勤劳刻入字里行间,永记心上。作者以清淡笔触怀念小学老师林明文,他曾与年少的作者同坐操场边批改作业并点评,呵护一个少年的自尊,平淡中见深情。远亲不如近邻,作者也深深怀念邻居。他笔下的邻居既有族人、亲戚、同学,也有儿时玩伴,甚至同龄却差着好几辈的人。作者怀念奶奶的“缸灶”,怀念“细细知”叶家春卷皮,怀念他的军旅生涯……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洪塘有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一幅幅细节异常丰富的生活画卷。许多往事已被时光荒芜尘封,要在回忆与反思中才能重现清晰。作者书写童年最简单的生活,轻松淡泊,却字字触动心灵,不仅充满个人色彩,也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追忆与咏唱。这些文字,他既是讲给自己,也是讲给有共同记忆与命题的读者,更是为了留给未来。

在更广阔的意义上,那泛着青光的石板巷中有我们的家乡,柴火鼎边糊的香气、茉莉花香、虾油的腥香里有我们的家乡,外婆唱起的民谣、留下的“二碗汤”里有我们的家乡,一只鸟掠过百年龙眼树的翅膀上、一朵飘过闽江的白云上有我们的家乡,一出又一出的闽剧里也有我们的家乡。一代代人来了又去,在漫长的时光中,我们早已共同构建起这片大地上我们共有的家乡。

翻开《采采乡音》,它是活的,有温度、呼吸的,不仅复原了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家乡,更重建了一种逐渐消逝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记忆。它对家乡的细腻捕捉,令人身临其境,仿佛踏上一条回家的路,感受到那份源自土地的温暖与力量。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疏离感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本书更像是一剂清醒良药,提醒我们要不忘来路、不忘初心、不失根本。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