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报,让新闻离你更近!
福建长安网 > 正文
2025-11-06 14:48:28

闽中大地上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守望——读郑建光《斯文一脉》

作者:傅翔   来源:福建法治报   责任编辑:

一条绵延千年的文脉,如何在乡土烟火中生生不息?在闽中腹地的尤溪县,群山环抱之中,一条强健而丰沛的文化脉络自唐代以来便悄然生长,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依然跃动不息。郑建光的《斯文一脉》正是对这一地方文脉的深刻追寻与记录,它既是一部地域文化的研究之作,也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斯文”一词,源自《论语·子罕》中孔子的感叹:“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这里的“斯文”,指代的正是礼乐制度和文化传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阐释得更为透彻:“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斯文”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既指道德标准,也指礼仪制度,还指文人和文化。郑建光以“斯文一脉”为书名,正暗示了这条文化血脉在历史长河中的绵延不断与传承有序。

《斯文一脉》的上部“家弦户诵”聚焦于尤溪的文化渊源,尤其是朱熹诞生以来对这片土地的深远影响。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尤溪城南诞生,从此开启了尤溪文化的辉煌时期。

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书院教育的积极推动者。他复兴白鹿洞书院,亲手拟订《白鹿洞书院揭示》,也成为元、明、清各代书院学规的范本。他在武夷山创办武夷精舍,著述讲学,完成了《易学启蒙》《孝经刊误》等重要著作,并正式序定《四书集注》。

《斯文一脉》不仅关注朱熹这样的文化巨人,也着眼于地方上的普通士人。书中详细记述了尤溪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林积的故事:他在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登第,打破了尤溪人文默默无闻的历史。林积的故事尤为人称道。明代李元纲《厚德录》记载了林积“拾金不昧”的事迹:他在旅舍发现数百颗北珠,设法归还失主,并不受酬谢。这种廉洁奉公的品格,正是“斯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尤溪在南宋之后文风蔚起,“家有弦,户有诵,科甲联芳”。许多乡村都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根脉,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烟火里,无不体现出儒家文化的风雅因子。这种文化传承不是依靠宏大的制度安排,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实践。

《斯文一脉》的下部“自在行止”将目光转向当代,思考文化传承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郑建光观察到:“故土已经老去,一片苍凉。乡村期待人才回流,民族复兴任重而道远。”这一观察触及了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普遍问题:人口外流,传统文化式微,乡村活力下降。面对这些挑战,作家提出了“阻止荒芜”的呼吁,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为乡村注入新的精神活力。

书中“修身始于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章节,强调了读书修身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与朱熹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陶冶性情、提升人格。

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朱子文化和闽中地域文化研究的学者,郑建光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深厚的学养和文学才华。他运用散文的艺术形式,以历史批判和文化反思的手法,让人物图谱呈现出价值观念和美学风貌。

《斯文一脉》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它融合了文学抒情与文化思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文学的感染力。作家通过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域性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尤溪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这种写作方式令人想起包弼德在《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中的研究方法——集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于一体。作家虽然聚焦于一个小区域,却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透过历史人文和现实生活的表象,把目光聚焦到纷繁复杂世相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斯文一脉》最终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活生生的实践,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无论是朱熹这样的思想巨人,还是林积这样的地方士人,抑或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持守,都是这条文化血脉得以延续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汹涌的今天,《斯文一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文化传承的新视角。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精神家园的根基。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同时又面向现代与未来,我们才能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斯文一脉”不仅仅是对尤溪文化传承的总结,也是对整个中华文化传承的隐喻。它让我们看到:文化就像一条河流,从远古流来,向未来流去,连绵不绝,生生不息。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河流中的一滴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负有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责任。

这正是《斯文一脉》最为珍贵的启示。


头条推荐
热图推荐
精华推荐

找福建律师 、看福建新闻 、免费法律咨询 ,就上福建法治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福建最权威的法律门户网站

地址:福州华林路84号福建日报大厦5楼 新闻投诉:0591-87870370

版权所有:福建法治报社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71101号 闽ICP备11004623号-2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举报电话:0591-87521816,举报邮箱:fjfzbbj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