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藤牌操的“边防缘”

2017-04-20 10:38:16 来源:福建法治报

平潭边防支队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4月20日讯   4月12日,经省文化厅批准,平潭边防支队被确定为福建省艺术扶贫基地暨藤牌操传承基地。这是该支队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结出的又一硕果,开创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局面。

自2013年成立以来,平潭边防支队党委积极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与这见证400多年岚岛风云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如何让一个濒临失传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边防部队生根发芽,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呢?

从盛行到“无人问津”

——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要想传承藤牌操,必须先了解它的历史。”4月15日,《藤牌操传》的作者林为梁带着出版的书籍走进平潭边防支队机动中队。官兵们纷纷围在林老师身边,边翻阅着《藤牌操传》,边听着关于藤牌操的“前世今生”。

“藤牌操,素有‘中国第一军事操’之称,而藤牌取材于来之不易的老藤,柔韧性强,耐抗打,是平潭海防史的见证者。”在林为梁的介绍下,时间回溯到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那时东南沿海一带倭寇作乱,抗倭名将戚继光受命来到平潭,藤牌兵向乡勇传授“鸳鸯阵”以打击倭寇,自此藤牌操传入平潭。

在翻阅《藤牌操传》的过程中,战士张世鹏被书中生动的藤牌操演示图所吸引:“原来,戚继光是根据倭寇使用的冷兵器特点及作战手法,创立了藤牌战法制敌。士兵一手持藤牌为盾,一手持短刀,配以特殊步伐跳跃前进攻击。”说着,小张便拿起了身边的藤牌和短刀,对照书中的动作介绍比划了起来。

“藤牌操在平潭民间是如何兴盛起来的呢?”看着小张在一旁练习得火热,战士王铭不禁发问。“藤牌操为军队专用阵法,平常百姓并不易习得。真正在平潭民间流传开来,是在清末时期。”说着,林为梁翻到了书中对当时藤牌操空前盛况的记载。清末民初,平潭民间因病疫盛行,兴起练习藤牌操强身健体、驱邪降疠,便逐渐演变成为平潭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尚武之风盛行。

说起藤牌操盛行的画面,林为梁激动地介绍起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藤牌操作为表演项目曾在平潭民间广受欢迎,每当有节庆活动时,总能看到藤牌操威武雄壮的表演场面。

可谁又能想到,曾经的辉煌却被现实所打败。“以前藤牌操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学会的人本来就少。近年来,大部分平潭本地青壮年都忙着外出务工赚钱,不爱学这些难学又‘无用’的‘老手艺’了。”谈起藤牌操如今的局面,林为梁无奈地摇了摇头。

2017年1月,藤牌操获评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固然给了像林为梁这些藤牌操研究者莫大的信心和动力,但是如果不加强对藤牌操的传承和保护,这个文化瑰宝仍可能面临失传。

酒香也怕巷子深

——惊喜邂逅文化瑰宝

“当时,作为一个刚成立1年多的支队,能从来自全省的15个优秀参演节目中脱颖而出、摘获桂冠,多亏了这带有平潭特色的藤牌操。”该支队政治处常春雷主任回忆道,与藤牌操协会、文艺创作者共同编排的《岚岛藤牌魂》节目,不仅在全省边防部队文艺会演中大放异彩,更先后受邀参加驻地国际、省区级大型文化活动演出,备受社会的关注。

说起支队与藤牌操的结缘,还得从支队建立之初说起。2013年5月,为有效应对平潭综合实验区大开放大开发带来的复杂多变的环境、维护平潭沿海地区的安定稳定,平潭边防支队应势而生。

成立伊始,如何完成从基础薄弱的边防大队向高效运转的边防支队转变,成为该支队官兵面临的首要挑战。为此,该支队党委超前谋划,不但在建强人才队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更是着力从提升文化引领入手,激发支队官兵顽强拼搏的干事创业热情。

一次偶然的机会,常春雷在翻阅《平潭县志》中,发现了这个艺术瑰宝——藤牌操。“当年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而我们支队同样担负着打击沿海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为辖区群众营造安定稳定的沿海治安环境的职责。边防部队所担负的使命与当年戚家军保家卫国的赤子情怀仍是一脉相承的。”谈起当初为何一眼认定藤牌操,常春雷如是说。

军人使命的相似性,造就了藤牌操与日常训练的完美契合。据支队机动中队指导员周强介绍,藤牌操是戚家军为战斗御敌所创,平时用于练兵;机动中队日常所担负的主要任务也是开展军事训练,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藤牌操的特性要求练习者具备一定的武术基础,而机动中队平时又较为注重对战士进行体能、擒敌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因此支队官兵学习起藤牌操的动作要领也相对得心应手。

“起初我们还担心老艺术家们不想外传、 不肯传授,没想到他们非但没有拒绝,反而十分支持。”提起老一辈藤牌操传人的宽厚无私,机动中队排长周裕枝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