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三明白沙派出所的“应时而变”

2018-05-28 08:28:36 来源:福建法治报

无边际的队伍管理

白沙派出所四楼的思想政治工作室内,摆着一套藤椅,前文提到的白沙派出所知问访谈制度中的“谈”就发生在这里。

30度角的靠背,90度角的座位,这是心理学上最容易让人放松和敞开心扉的谈话角度。记者不知这是白沙派出所有意为之,还是用心之下的巧合。

林加亮告诉记者,80年代初开始的知问访谈制度根据队伍建设的需要不断优化,发展为五必谈五必访,又到现在的七必谈七必访。

七必谈即民警工作受挫折时必谈、工作岗位变动时必谈、发生矛盾时必谈、取得进步时必谈、有不良苗头时必谈、群众反映民警异常表现时必谈、对待群众态度粗暴时必谈、说情讲情干扰办案单位执法时必谈;七必访即民警亲属生病意外及发生突发事件时必访、有婚丧事必访、长期出差期间必访、逢年过节和外地父母探望时必访、发生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必访、借口“加班”通宵不回家或可能出现婚外恋时必访、工作出现滑波时必访。

如此精细的渗透式管理,让民警的心紧紧地贴着组织,乐于工作,敢于工作,善于工作。

25岁的林永锬入警以来一直在白沙派出所从事案件工作。长相清秀,性格温和的他一方面对师父张福根非常敬佩,另一方面总觉得自己工作有些不得劲。

“我想把工作做好,但是办案工作让我感觉压力大,工作起来很被动,特别是碰到一些嫌疑人,直面人性丑恶面,感觉身心俱疲,我能不能尝试一下社区工作?”今年初,在一次与所长林加亮的谈话中,林永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林加亮当即表示非常理解。随后,刘雪冬又找他谈话,肯定了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非常好,又将自己当初做社区工作的方法与他探讨。

当天晚上,林永锬就带着协警干劲十足地下社区了。

“整个人都好了,压力小了,动力大了。社区工作虽繁琐,但他却游刃有余。”所里的同事说,现在的林永锬比以前自信多了。

林友锬跟记者提起这么一件事: 5月17日那天正好他值班,有个20来岁的小姑娘报警称,到下楼倒垃圾时忘带钥匙了,现在进不去了,已叫了开锁匠。但因之前空姐遇害的新闻,让她心有余悸,希望警察可以陪她一起回家等锁匠。

当时林友锬正在处理一个社区的棘手事情,接到求助后,马上叫了同事跟小姑娘一起回去,但接待时的语气有点生硬。事后,小姑娘投诉林友锬态度不好。事后,刘雪冬把林友锬叫到思想政治工作室里谈心。但刘雪冬并未一味责怪他,而是肯定了他对社区工作的用心与努力,还和他探讨如何多学习群众工作的技巧和避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当所长和同事们知道他被投诉后,也纷纷来安慰。林友锬说,本来觉得被投诉有点沮丧,但所领导和同事们的开导,让他反而有些不好意思--自己遇到点事,所里面都会帮忙化解,今后群众的点滴事,我更要把它做好,做到极致!

在大谈警营文化的今天,这种在思想层面上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和传承,让民警职业精神的边际不断拓宽,最终形成了强大的“白沙精神”合力,成为高高飘扬在公安战线上的一面耀眼的旗帜。

正如三明市副市长、公安局长陈育煌所言,“白沙精神”历经时代变迁,却能始终如一,历久弥新,就在于他们在“变”与“不变”中传承创新,发扬光大。“不变”的是初心,是使命,是坚守;“变”的是理念,是方法,是机制。

(本报记者 赵忻 黄丽青 吴怡星)